疯子逻辑的背后
结合时代背景,结合鲁迅先生一系列小说的主题,结合这篇小说的序言,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是借狂人之口,揭露社会的弊病,“以供医家研究”。
小说中的狂人,自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狂人为什么认为大家要吃“我”?
赵家的狗看了“我”两眼,“我”觉得害怕。赵贵翁的眼色奇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我”,小孩子也在议论“我”……我觉得他们要害“我”,而且已经准备妥当。
街上的女人打她的儿子竟然看着“我”,嘴里说道“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几天前,佃户对大哥说狼子村的恶人被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徐锡麟因为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最后被挖出心肝炒了吃)。……我从头顶冷到脚跟,想来他们会吃人,未必不会吃我。
“我”开始研究,书上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写着两个字——吃人。大哥引来老头子给我看病,我觉得他们是研究我的膘是不是肥了,可不可以吃了。大哥给我讲书时曾讲过“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他们要吃我了,而且是我的哥哥。
“我”的反抗。
既然认定了他们要吃“我”,“我”当然不能束手就擒。“我”要抗争。
抗争第一步,弄清楚他们准备怎样吃“我”:从海乙那(猎狗)时常吃死肉,“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大概是先逼“我”自戕,然后再吃“我”的死肉。抗争第二步,梦中质问年纪二十岁左右的人: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把那人质问得无言以对。抗争第三步,劝大哥:当初野蛮人吃人没有办法,从古至今一直有吃人的人,他们要吃“我”,也会吃你……你们都改了吧,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
这就是狂人的逻辑。鲁迅先生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实在形象得很,看得让人发笑:可不是么?疯言疯语!依照正常人的逻辑来看,这确乎是疯子的逻辑,是不正常的。
但是,徐锡麟被挖出心肝炒着吃是事实,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事情,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是史书上记载的事情,封建纲常伦理害死过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是疯言疯语,但加上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小说也就有了其他的东西。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学习借鉴的大师的创作方法——不要平铺直叙地讲述情感、意义、主旨,而要给读者留下空间。
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一个作者所能维持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当然,这个前提是这首诗本身是好诗,读者愿意读。《狂人日记》时至今日,影响力依然很大,首先是作者伟大,他写出了一首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好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其次,是不同年代不同特点读者生生不息的想象和情感的投入。
看过一张心理测试图,一个旋转的女人,你可以看成顺时针旋转,也可以看成逆时针旋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毫无违和之感。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总之很神奇。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有类似的特点。文中的狂人,你可以看成疯子,也可以看成正常人。如果是疯子,那这个世界就是正常的。如果是正常人,那这个世界就是不正常的。不管从哪个维度去看,也是毫无违和之感。
中学时学过的这篇小说,如今读来,确实读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