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想法观点频道·时事评论

APP入侵教育生态,家校关系待重建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13人  红泥火炉明明德

        近日,浙江教育厅下达了禁用App布置作业的文件,引来了家长们的一片叫好。“App+教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是科技文明的衍生产物,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不由让我们反思App入侵教育生态为家校关系带来的负面效应。

        教育类app的噱头无非是“大数据统计和分析”、“个性化辅导”、“零误差的记录错题“、”即时交互“、“便捷、趣味的使用体验”……问题是,这些噱头仅是营销方的虚假承诺,并没有带来鼓吹的效果。许多app开发尚不完善,在公式、符号输入方面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的app仅作为海量题目的整合,并且没有为学生配备草稿纸、勾画等人性化的功能;在线资料上传和批改也仅限于老师工作时间;一些趣味性学习方式也只作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元凶,事倍功半……电子产品除了对良好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伤害,还让学生和家长面临着不会使用app、在app使用上浪费时间和损害视力等“不可承受之轻”。

        不可否认,大多数教育app开发者的初衷是建立在方便和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家校融合上的商业营利。但现实告诉我们,电子化学习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规律,也并非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先曾有人探索过“公开课送入农村教育”的方式,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但引起了教育界的大规模挞伐:真人教师的作用不能被任何电子手段所取代。除却app自身局限性,面对面的交流和提醒,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的关心,合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资源都是不能缺位的教育环节。

       除此之外,还要警惕利益推动下无良商家对教育的生硬改造和侵蚀。据多数家长反映,app中夹带广告和低俗信息是常有的事,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一些app与学校、老师间存在利益输送关系,威逼利诱家长和学生必须安装和使用付费项目,甚或存在不付费不更新等现象。令家长苦不堪言。在“家校微信群”教育实践中,老师批改作业和监督学习的负担是减轻了,却都移交于忙碌工作后的家长,让家长成为课后辅导员、监督员和批改员;一些家长群存在攀比、送红包、侵犯隐私等乱象,不仅激发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更干扰了老师的私人生活,让老师沦为复杂成人世界的线上管理者和协调员。这种家校错位的畸形现象,让教育丧失了应有之义。

        种种危害,无怪于家长对教育部的举措要大呼”大快人心“。确实,对于app的看待和使用,还需要理性而有分辨力的目光。在不松懈对孩子学习情况的监管同时,家长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定位,将知识传授和学习管理的任务交给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转变教育观,在孩子的为人处事上发挥自己”第一任老师“的作用。

        学校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师是国之栋梁的培育者,在相关利益的处理上,应承担起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以学生的利益为先,保持家校环境的清洁,维护家校关系的健康。在决策过程中,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合作,可以通过成立家委会等形式收集家长意见和对学生状况的汇报,成立教委会对教学实践进行反馈和总结,并及时通知家长。

        要对app入侵教育生态乱象正本清源,单单依靠家校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不够的。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细则,就没有强有力的实施。浙江省教育厅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点赞,这不仅启示我们,政府的适当介入大大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也意味着在教育治理和家校关系制度梳理方面,政府还大有可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