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的“集体造假”令人忧虑

近日,武汉江汉路一家挂有“鲍师傅”糕点店前,漂亮的装饰,地上铺着红色地毯,门口排着长长队伍大家焦急着张望,等着买到那款心仪的糕点。实际上,你看到的“大家”是商家花钱请人“特别出演”!
经查,涉事网红店办有工商执照,但法定企业名称中,并没有“鲍师傅”字样,店家的字号名称是“武汉市江汉区创新食品经营部”,经营场所是江汉路89号,该店于2018年5月18日成立,在经营“鲍师傅”糕点时,为了提高店铺的知名度,采用代办排队模式,雇佣排队购买人员,在江汉路步行街人流较多时进行排队,造成该店客人多的假像,误导消费者购买。
该活动策划者表示只是承接和策划了这家“鲍师傅”店的充场活动,而充场活动只是营销的一种方式。“有的行业都是这样的现象,吃饭有饭托,喝酒有酒托。找些人凑人气,只要卖的产品,吃完没有一个中毒,没有一个昏倒的,都说好吃,回头再来买,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XX平台(武汉)APP的该店点评是全部是五星。
事实上,现在网络策划者通过微信群、QQ群、论坛及线下渠道已经建立了一个分行业的广告传销组织模式,第一档玩家被称为“长老”,在XX平台是VIP7以上,他们吃喝玩乐都不需要钱,甚至可以通过组织运作拿到商家的佣金,在武汉新开张的商家拜个码头都是1万起步。第二档的玩家被称为“食客”,在XX平台是VIP5以上,他们离核心的“长老”圈层比较近,有大规模的类似传销活动都能最先从“长老”那里得到消息,率先“薅羊毛”,现在已经食客已经有专业化的趋势,任何一个地方的新店排队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辨识也很简单,谁有病才大热天才戴个口罩啊。第三档的玩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军”,在XX平台用的比较多,但不发表太多的言论,做活动时才有他们的身影。
事实上,通过这些人的传销组织,现在各类平台的评论和点赞基本已经失去了意义,只要商家肯花钱就能得到专业级别的点评力度,专业级别的图文视频营销。大家比的不是真正的产品质量,而是“网红”的热度,谁能进入的“拔草清单”,谁就拥有了流量,短时间内可以大幅提升销售额。但吊诡的是,用一年的时间来观察,这些“网红”店都很难持久,究其原因,无非是质量无法保证,获客手段过于单一,试想吃“吃春药”固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快感,但长期服用,难免产生抗性,而且现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长期服用“春药”成本上也无法接受。
其实个人深以忧虑的是,如果是一家两家店花钱“造假”还不至于引起道德的忧虑,但是现在人人以“造假”为荣,而不“造假”者则无法生存,只能“逼良为娼”,那么这个平台的生态链真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态吗?营销手段还要不要道德,消费者的利益又怎么得到保护,这和FACEBOOK的困境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