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群不一定成为团结的蚂蚁,也可能是待宰的牛羊
小时候我们出去玩,大人有时候会叮嘱,别往人堆里凑。那时候不明就里,只当成耳旁风。
现在想来,估计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人多的地方容易有危险。
后来看在电视上看到CCTV有个《人与自然》的栏目中的一个纪录片,叫《沙丁鱼的命运》,突然有了更多的想法。
在非常最南端的风暴角,几千万条沙丁鱼结成的巨大鱼群从这里出发,沿着非洲海岸北上,进行上千公里的洄游,目的是追寻那些随季节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
沙丁鱼群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群,它们捕食的同时,自身也成为其他捕食者的盛宴。
海豚是其中的一种捕食者,五千多只的集群早已等待在前方,进行围追堵截。它们非常有阵型地将大沙丁鱼群分割成几万条的小鱼群,然后逼到浅水区,沙丁鱼没有多高的智慧,本能的恐惧让它们随着捕食者的意愿行动。
上方有群鸟地空盘旋,下方有鲨鱼虎视眈眈,旁边是海豚的合围,命运已经注定,剩下的就是激烈围歼的过程了。
如果,这时候一条沙丁鱼离开鱼群,单独逃命,是不是被吃掉的概率小很多呢?
捕食者的注意力都在哪些大鱼群身上,冲刺一次都会有几十几百条进肚,追捕单独一只沙丁鱼是捡芝麻掉西瓜的行为。
但沙丁鱼不会有这种意识,它们只是一种并不高等的动物,凭着本能行事,一定要跟着鱼群,不能掉队。至于这么庞大的鱼群有没有个明确目标,目标是否可行,谁来指挥等等,一概不会去想,反正大家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鱼群每次被捕食者冲击,不是四散奔逃,而是裂开一道缝隙,然后又迅速合上,一次次裂开,一次次合上。
不断有零星的小沙丁鱼掉队了,也会马上找到大鱼群加入进去。
捕食者高兴坏了,似乎沙丁鱼在有意把自己集中起来,为它们能高效率地吃掉提供便利。
大鱼群变得越来越小,最后被吞噬殆尽……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我们以上帝视角看着沙丁鱼的命运,自己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沙丁鱼?
人是群居动物,喜欢抱团取暖,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最有安全感。
社会中有很多共识问题,一般情况下随主流是最稳妥的做法,不会有什么过错。
但是不见得所有的抱团都是正确的。
比如一个群体,在强大的时候万众一心,对人对己可能都是灾难。
广场誓师,火炬游行,手臂林立,山呼万岁,坚决拥护,一致同意……这些情况,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结局如何想必大家也不陌生。
如果弱小,万众一心成为一群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要是桶制(tong zhi,怕和谐)者期望和煽动的那种团结一心,不过是更有利于被捕食,被吞噬,被收割而已。
就如同驱赶到一个圈里的羊群,装到一个篮子的鸡蛋,集中种植的韭菜地。
其实换个角度想,个体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哪个方面,也总是少数人,也可以说多数人的方向永远是错误的。
比如股市存在的目的,是为国企融资以及成立券商获取海量交易费。除了这一层大头,还有大量狼群(资方,机构),要为自己的利益捕食。
剩下的就是普通股民,不管你是技术型,还是价值投资者,根本上来说,还是韭菜,股市赚钱靠的是资源、内幕、资金量等等,这些普通人都接触不到。
而大家喜闻乐见的各种分析,都不过是底层的挣扎,命运早就被安排好了。
若不是韭菜滋养,那些机构,甚至国家队,到哪里去吃肉呢?
沙丁鱼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想想曾经的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大妈炒黄金;想想那些年追逐过的热门专业,热门职业,热门商品;或者某功某教,某思想主义的教徒。
大部分活成了沙丁鱼。
团结不总是力量,抱团不见得真暖。
很多时候,更可能是吃起来方便的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