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
我遇见她后才知道,之前交的朋友都不算什么朋友。
之前看到过一篇微博,讲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都有话说。一个访谈曾经问过赵又廷,你和圆圆回家后谁的话会多一点,赵又廷回答说,我们两个人都狂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爱人,当我们不再追求物质,有话可聊渐渐变成了成为情侣的第一要求。爱情是这样,友情也一样。得一知己,简直是人生一大幸事。
阿晨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珍贵的人。我说的她都懂,并总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使得对话有聊下去的可能甚至更上一层楼。这种交谈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如果是两个聊不来的人,便互相充当话题的终结者。你说东,他说西,甚是无趣。
大三暑假,我要考研、阿晨要考托福,我们都没回家。为图个清静,她在校外和人合租了房子,室友回家的时候,她总会让我过去陪她住。周五晚上我们会一起在客厅看爸爸去哪儿,看着看着就发表起自己对教育孩子的想法。两个人都正儿八经的说我以后肯定让我娃怎样怎样,不让他怎样怎样,现在想想真是有趣的很。有一次我们一起在校外吃过午饭,她提议去她房间午休,休息后直接去图书馆倒也方便。没想到我们躺在床上整整聊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合一下眼睛。聊天说地,聊过去和未来。那个时候关于未来的一切都只靠猜测和幻想。说来也是矫情,未来不定的时候我们迷茫无措,希望早点安定下来;现在一切似乎尘埃落定的时候,我们又怀念起那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时光。
我和阿晨的家乡离得很近,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又相似,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相同之处,这些都成为我们变得亲密无间的重要因素。但我和她又是那么的不同。我骨子里是个内向的人,对生人总不是那么热情,性格敏感纤细,无论做事还是说话,总先要思前想后。上大学前,我似乎有点人群恐惧症。只要到人多的地方去,或者把自己暴露在众人之中,就浑身不自在,当然这种不自在我隐藏的很好。去食堂吃饭,跟着同学们一起去还好,一个人去的时候,周围黑压压的人群,再加上有点近视,总是感觉有人在看我注意我。这倒并不是因为自恋,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在教室的时候,我的两边同桌要是不在的话,独留我一个人坐在那里,也会让我感觉害怕。那个时候我最喜欢黑夜,在日记里也希望自己会隐身,我看得见别人,别人却看不见我。现在看了些心理学的书和文章,渐渐明白,这些感受都是由于不自信引起的。可阿晨完全相反,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常常想到什么说什么,正是她的坦诚和潇洒让我感动。男生们待她像哥们一样,总是开她玩笑,跟她打招呼时会说:“哎你吃完饭没擦嘴”“我去你最近吃的好啊又胖了”,让我忍俊不禁。从她身上我开始明白,其实被别人评价好的坏的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开始跟她一起在校园里的马路上放声大笑,周末去逛街的时候给对方挑合适的衣服去试,在镜子面前互相评价。我们都从对方身上学到了自己并不具备的东西:我渐渐开朗勇敢了起来,不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更坚定的做我自己;她也收敛起自己马马虎虎的毛病,上课坐我旁边认真听课,考前跟着我一起去教室刷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友情,现在想来也让我心存感激眼眶湿润。
毕业后,我工作她继续准备出国。告别学生的身份步入社会,有许多感受和体会。可这些我并不能一五一十的讲给父母听怕他们担心,毕竟是我一意孤行选择了我脚下的路。我也并不能说给新同事新室友们听,他们不了解我的过去,没有过去做大背景,也不会理解我的喜怒哀乐。毕业了走出校门后,就算送别宴上我们说了太多“以后常联系常聚”的话,我们都明白,回不去了,有些人注定要被时间的滤纸过滤掉,成为只会在朋友圈点赞的人。有太多话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犹犹豫豫还是没能按下拨出键。唯一不会犹豫的电话,也只有阿晨的了。
这周的一天中午,我吃过饭在公司对面的公园转圈,看看时间估摸着阿晨应该要吃饭了,我拨通了电话。她的那声轻轻的“喂”从将近两千公里的那头穿过来的时候,没有刻意寒暄,还是一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直接来一句“干嘛呢”,她小声的说“哎呀等一下等一下”,我想象着她放下笔小心翼翼的从自习室里走出来,靠在走廊的栏杆上,这种感觉像从前一样。那天我们聊了一个小时,我不知绕了公园几圈,聊到兴头上的时候脚步加快,膝盖微微有些酸痛。要不是我上班时间到了,我们还会继续聊下去。她对我工作后的一切充满好奇,问东问西,我也乐意一一作答。我向她抱怨父母对我工作的顾虑,她也跟我讲她爸妈是如何如何杞人忧天,甚至相互比拼“哎你爸妈那样算什么,我爸妈才绝……”。不吐不快,想必我们这么一弄,都会对自己的处境有新的认识。东南西北的聊一通,了解了解对方现在的状况,骂一骂这操蛋的世界,再互相鼓鼓劲出出主意,很多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好的友谊就是这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说什么你都懂,我做什么决定你都会支持。就算相隔千里万里,我们依然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