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我不喜欢看国产偶像剧的原因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书清

        这两天和朋友聊天时总是会不经意间拿国产偶像剧和国外的偶像剧作比较,不由得会思考我拒绝看国产偶像剧的原因。

        第一,目前国产偶像剧过于快餐化。一年内完成定角、拍摄、放映,最后还能留下给观众吐槽的时间,我是不懂如此迅速制作出来的剧的质量怎么保证。

        第二,编剧导演职能的缺失。国产剧这两年陷入了一个怪圈——翻拍,不断地翻拍经典、翻拍小说、翻拍国外。说实话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在观众心里已经不可超越,翻拍之后的剧能有把握替代之前的经典吗?再说小说,以前流行的小说也只是以前流行,2g时代流行的梗确定能在4g盛行5g开启的时代继续吃香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小说改编说白了就是想吸引一波原著粉,又因为过审原因,各种删减,原著粉显然也不会为此买账。最后再说翻拍国外,这个其实也没那么不能接受,但是国和国的文化差异摆在那,总不会考虑不到吧。然而就是有导演有编剧直接搬了个样板回来,生硬地往里面套,丝毫不考虑是否需要本土化。这也就算了,有时候我都不知道编剧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国外可以做到细节经得起推敲,逻辑严密,而我们不可以,常常会因为主角前后处事矛盾而露出问号脸,甚至会想会不会只是编剧埋下的伏笔,耐下性子去看完,大结局了还是没有关于伏笔的结果,只能说我的期望过高了。最后一点,编剧你真的不明白观众想看见什么样的主角吗?请你搞清楚玛丽苏不是白莲花,我们真的不喜欢白莲花;也请你搞清楚纯情不是白痴,我们也不喜欢看小蝌蚪找妈妈。还有暖男也不是中央空调,不是渣男,不是坐个老板椅就是霸道总裁的。有时候真的以为自己的智商被秀到。

        第三,演员对角色的诠释。我觉得演员是一部剧成功的关键点,观众的目光是追随演员的。可是影视圈好像弄混了演员和明星的概念。演员是明星,可是明星真的是演员吗?(私下和朋友吐槽我会点名谁谁演技不好,然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还需谨言慎行,题外话了。)这种时候就不得不提流量明星了,流量明星去演戏自有他的好处,比如自带的几百几千万的粉丝经济,或者自带的话题度省下不少的宣传费,仅流量明星这一点就能保证稳赚不赔。但是影视剧的受众远不止流量自带的粉丝,那么粉丝以外的观众缺少粉丝滤镜的关照,他们在乎的只能是演员的神情是不是表达到位,情感是不是丰富,角色是不是诠释得符合这部剧的人设,这个人设有没有做到逻辑自洽,而不是这个人有多美有多俊。再有演员背台词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台词也是角色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割裂开来呢,配音演员的情感和演员的情感能达到共鸣吗?每次看到台词和角色的神情不匹配就有一种溢满屏幕的尴尬。 常常感觉导演想刻画的人设和演员解读的不一样,演员想表现的和展现出来的又不一样。这种时候不得不cue一下导演,没有演好的部分为什么不喊卡,反而把它带到了观众面前?还有一种怪现象是我不能理解的,一旦有人去指出了演员演技的不足,总有粉丝说你知道他(她)有多努力吗。从来不知道努力成了呈现劣质作品的挡箭牌,真就是那句话,努力的人多了,他(她)算老几。没有人该为他(她)的努力出来的差作买单,也没有等他(她)成长的理由。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没人投资,难道观众会愿意为一个不熟或者干脆不认识的流量明星投资他们的时间精力吗?最可怕的是努力了多少年,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没多少,烂作倒是积了一堆。希望选择演戏的明星都能认真解读剧本,认真背台词,认真琢磨演技,表情管理也不可缺少。
        最后,服化道以及后期的锅。滤镜加那么重真的有美感吗,统一韩式一字眉真的不合适,不是富二代在一线城市真的租不起别墅,不是有钱人真的不能一天一套衣服。就算有植入,也不能太明目张胆,广告词都念出来确实过了。千万不能剪得零零碎碎的,本来逻辑就不通的剧,剪碎了谁还有心思去研究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