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甚至都不了解我,凭什么不喜欢我
三年前,在杜塞尔多夫的德语课堂上,老师讲到各种体育运动,让我们造句。
IMG_20140910_100207.jpg朋友意外造的“Chen mag Fußball spielen. ”逗得我们几个好友哈哈大笑。
对此我立刻无辜地表示:我并不喜欢踢足球!
老师问:Have you ever played football?
我摇摇头:“No,I haven't.”
“Then you can't say that you don't like until you learn about it.”
当时的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但对我自己来说,也确实只是单纯地不喜欢而已。
最近碰到一些事,一些人,让我又想起了这个道理,却越想越觉得不太对劲。
1.不了解就不能说不喜欢?
我先简单想了想自己并不了解却不喜欢的人、事、物:
- 某些只见了一面甚至只看了一眼的人;
- 摔跤、拳击等格斗或搏击类的运动和游戏,以及足球、铅球等球类运动;
- 爬行动物;
- 恐怖片;
- 古典舞;
- ……
如果要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恐惧和厌恶,以及无感。
拿我自己来说,原本不喜欢拳击和古典舞,前者是因为不符合我的温柔本性,后者对我来说又太过于柔美。然而偶然在健身房接触到这两项运动,发现拳击可以瘦手臂后我就喜欢上了拳击,发现古典舞的音乐很好听,老师教得很好,我又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古典舞。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2.喜欢就一定=了解?
我照样列了下自己喜欢的人事物:
- 小时候喜欢的洋娃娃和各种小宠物;
- 十岁时喜欢的漫画作品;
- 十四岁时疯狂追捧的明星;
- 十五岁时暗恋许久的男生;
- 跳舞;
- 画画;
- 唱歌;
……
他们的分类是:符合我个人喜好标准的、我擅长的。
比如小时候养宠物,只是因为单纯喜欢小动物:我觉得兔子毛绒绒的很可爱、金鱼很漂亮、鹦鹉会说话,可是我却并不知道该怎样养它们,导致它们最后都前赴后继地死翘翘了,而我不再喜欢兔子却是因为兔子粑粑实在太臭了。
我从来没学过唱歌,不知道怎么运气怎么发声,唱得也很一般,却喜欢唱歌喜欢得要死。
我喜欢画画,因为虽然没怎么学过专业的绘画知识,却能画得不错,每次画完很有成就感。
DSC00301.JPG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喜欢不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
3.那么了解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谈喜不喜欢?
-
一面之缘:只看过那么一眼,比如恐怖图片、某些人、某种爬行动物……;
-
** 知道是什么**:了解概念,比如知道恐怖片是很吓人的东西,跳舞是一项优美的运动……;
-
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没有亲自接触过:比如我知道很多化学反应的公式但我从没做过实验,我知道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和人文历史但我从没踏上过那里的土地……;
-
了解基本概念,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过、接触过,比如我养过宠物、我和某个人聊过几次天、我参加了拳击和古典舞的课程……;
-
有着长久且深入的接触:比如我和暗恋的男生做了一整年同桌,我学拉丁学了三年,我在自己的小城市里生活了十九年……;
你甚至都不了解我,凭什么不喜欢我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是,当我了解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我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再到另一个程度时,又有了新的变化或是回到最初的情感。
比如刚见到某个男生时,我觉得他长得很好看,后来和朋友一起吃饭见面过几次,发现他表现很冷淡,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而在支教活动上偶遇过几次,有了单独聊天的机会,我又发现他原来是个非常温暖细心的人,就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就要思考到下面这个问题——
4.我们说喜不喜欢,是针对事情本身,还是这个特定的对象?
比如我觉得兔子粑粑很臭,我不喜欢兔子了。那如果换成是别的动物呢?我也会因为这件事产生同样的情感反应吗?
我喜欢养狗,狗作为宠物是无可替代的吗?还是我只是觉得它可爱听话?如果换成小鸭子、小猫呢?
你甚至都不了解我,凭什么不喜欢我
我不喜欢这首歌,是不喜欢歌手的声音,还是不喜欢歌曲的旋律,还是不喜欢歌词的意境?如果换成别的歌手来唱?或是去听这个歌手唱的其他歌曲呢?
我不喜欢黑人,只要是黑人我都不喜欢吗?还是只是不喜欢他们黑皮肤、厚嘴唇的特征而已?
我不喜欢踢足球,但如果我的队友都是和我配合默契的好朋友,教练也非常专业耐心,我还是不喜欢吗?
如果其中的任意条件被替换,我们的喜好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那我们喜不喜欢,就是针对这一类事情/人物本身;如果我们的喜好会发生变化,那说明,我们喜不喜欢,更多的是在针对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对象。
5.喜欢与否不是纯粹的非黑即白,而是大概率打败小概率的运算结果。
一方面,事情的背景和条件会变,另一方面,我们的喜好本身也可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穷尽对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的了解。
这么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少有事情,是无论如何我们都100%喜欢或是100%讨厌的。即使非常非常喜欢一个人,我们也可能会在某个时刻不喜欢他的某个行为。即使非常讨厌一个人,我们在理性中也会明白,他也有他的可取之处。
我们的喜好指向的是具体的实际的对象,偏向的却是感性。所以我们可以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个行为,但依然喜欢这个人。比如我不喜欢我的男朋友喝酒,但我依然喜欢他这个人。同理,我们可以认可一个人的某个行为,但依然讨厌这个人。比如我赞同某个老师的解题方法,但这改变不了我讨厌他的事实。
正如《Flipped》中,Julie被Bryce迷人的眼睛所吸引,却忽视了他并不成熟的内心,爸爸教导她时说的那段话:你要去看整体,而不是局部,单看局部,那它就只是那一部分而已,但当你把一切都结合在一起,它(他)就变得不一样了。
image.png所以最终喜欢与否,还得看这些部分在加减运算法则之后,得到的结果是正还是负。
6.“了解”本身就需要感情的投入,代表我愿意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憎恨什么、害怕什么。
在这世上,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我们无法尝试、体验的事情太多,正是我们的这套标准让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归类并做出筛选,减少时间和情感的浪费。
这和很多企业只招985和211名校的学生一个道理,难道其他的学校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吗?当然不是,只是在此标准里优秀人才比例要比其他学校高得多,当你有十分之一的几率选择优秀人才时,又何必浪费时间去做万里挑一的筛选?
某部韩国电影中,男主角委屈又难过地质问女主角:你甚至都不了解我,凭什么不喜欢我?
image.png当时年少无知,可能因为他是男主,可能因为他长得好看,便一心觉得他说的太TM有道理了!简直说出了我爱而不得的心声!
然而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naive,因为现在的我总算知道,“了解”这个行为本身就倾注了我们的感情,代表我愿意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有些事,有些人,我就是懒得了解,懒得浪费时间。
但是秉着温和中庸的理念,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人是会变的。
一定会有某个契机让你喜欢上你原本不喜欢的,也会让你讨厌你原本喜欢的,所以,不要急着去喜欢,也不要把太早给自己盖棺定论。
不信的话,想想有多少事情是你从前不喜欢现在喜欢的?或者反过来?
再转头看看身边的人,现在爱着的,第一次见面也爱吗?现在讨厌的、痛恨的,初见时也是讨厌、痛恨的吗?
当你愿意去了解的时候,就已经是喜欢的开始。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依然保有不去了解的权利,毕竟我们花在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上的了解都还嫌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