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我们日更挑战

比起复工倦怠,我更怕自己浑浑噩噩再过一年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职场解忧铺何掌柜

掐指一算,今天算是我复工的第十二天了。

从2月3日开始,我便开始了在家SOHO的状态。

我的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开始了复工。

有的人在家办公,有的人戴着口罩在公司上班。

在这九天里,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可以说是看到了复工百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把朋友圈里的这些人,分了这三类:

第一类:已经开始进入状态的工作达人。

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办公,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回到了年前。

开会、电话、电脑前工作……都让人觉得很专业。

作为一名斜杠青年,我很佩服这类对主业有热情的人。

第二类:早就在家SOHO的斜杠青年。

说到斜杠青年,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同时有主业也有副业的人。

这类人其实是最能适应在家办公的状态的。

毕竟斜杠身份的一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完成的。

他们早就练就了在家办公的自律态。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都是快速处理主业的事情,然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实现自我的副业上。

第三类:已通知复工,但依旧在家没有复工的职场人。

可想而知,这类人的本职工作该有多轻松啊,好羡慕,哈哈哈。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对职业发展其实是最没有想法的。

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生存工具。

有时候我会挺羡慕这样的人,知足常乐嘛。

人类就是因为有欲望才会痛苦。

但有时候我又很担忧这样的人。

比起复工倦怠,我更怕自己浑浑噩噩再过一年,我更怕自己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在家办公期间,我加入了一个每天打卡群。

这个群的玩法是,每天早上要在群里发出自己当天计划要做的三件事,晚上再在群里发出这三件事的完成情况。

我观察到有个小姐姐,她每天的计划都特别有条理。

第一天,她的计划是:学习某类课程第一节+确定某篇文章的选题和提纲+开视频会议写好工作纪要

第二天,她的计划是:学习某类课程第二节+某篇文章写完一半+跟踪会议纪要提到的某事

第三天,她的计划是:学习某类课程第三节+某篇文章写完并发稿+反馈推进会议提到的某事

我私信问她:你平时也是这么逻辑清晰的吗?

她告诉我,其实她这样做已经有一年多了。

比起写每日计划,她还坚持每天写成功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小成就。

我又问她:那你觉得,你有什么变化吗?

她告诉我,每次翻翻成功日记,看看每天计划,都会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不再有迷迷糊糊过完一周的感觉。

和她聊完,我突然突然就有一种感觉。

原来真的有人,在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也许Ta做的事情看似很小、很简单,但至少让Ta感受到了变化和改变。

比起复工倦怠,我更怕自己浑浑噩噩再过一年。

前几天有人跟我聊到这样一个话题:

复工之后,感觉现在的工作没有意义感。

任何工作,在疫情的影响下,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真的是这样吗?

我问她,假如没有这次疫情,你还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感吗?

她想了想告诉我说,不会。

那就是了,疫情会让我们觉得生命很渺小,但是它并不能打败我们,尤其是并不能打败我们的梦想。

在我看来,不想浑浑噩噩再过一年,可以利用这个假期,想一想未来一年,你希望有什么想改变的。

我相信你肯定也希望未来比现在好那么一丢丢的。

那么你希望的改变是什么呢?

你做了什么,可以让这个改变离你更近一步呢?

想好了这个问题,坚定的去做就好了。

在这次全民在家“自由职业”的状态里,我看到了有的人,晚上十点还在沟通工作。

我看到了有的人,要求自己朝九晚五,九点必须打卡上班。

我看到了有的人,把电脑搬回家工作。

我看到了有的人,冒着危险去办公室考资料。

疫情对这些人的影响,只是办公空间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他们内心的选择。

在我看来,知道自己要什么,比正在做什么更重要。

比起复工倦怠,我更怕自己浑浑噩噩再过一年。

我想,你也是这样想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