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赖辉东《论语史鉴》9.8圣人无知,无所不知!

2021-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8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鄙:即“啚”,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古字形上部像城市,下部为城外的粮仓。到小篆时添加了义符“邑”。

      鄙的原义就是野外收藏谷物的地方,延伸指边邑、边远的地方,如《春秋》:“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鄙字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一般在郊外的远处,因而鄙也指边远之地,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推行内政改革时,就曾推行“参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

    鄙引申为粗俗、浅薄之义。如“鄙弃”,指轻视厌弃。

    鄙也作谦辞,如“鄙人”、“鄙见”。本文的“鄙夫”指那种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乡下人。

空:窍也!从穴从工,工表示“工作”,穴工结合,意为把一个小洞穴挖成能住人,像窑洞一类的土室后就是“空”。

      后以治水土为职的官就叫司空,如《书》曰:“伯禹作司空。”意为大禹禹作司空治水。

      司空的后人有以空相、空等为姓氏的,如唐代神偷空空儿。

      天地之间也象一个大洞,所以“空”也指天空、高空、晴空万里。

      空也指天和地之间的空间。如空中、空际。凡是在空中活动的都可以加上一个“空”字。如空运、空投等。

      “空”由具体的空间又扩展为指没有东西,凡是空无所有的意思也都可以加上“空”字。如空手、空心等。

      “空”进一步引申为抽象意义的空,就是没有内容、没有效果的意思。如空想、空谈。

    空也指大,如《诗·小雅》:“在彼空谷。”也表示只、仅仅,如崔顥的《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作佛教用语时,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均是幻象,并不真实存在。“空门”又指佛门。

      空还从本义引申指一定时间或空间内存在空隙,用作动词,表示使变空、腾出空间的意思,读作kòng。

竭:会意字,从立从曷(hé),曷的本意守卫的士兵对流浪逃难的人进行盘问,意同“何”,如《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

      曷后加口,即“喝”,意为:“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曷加立成竭,表示喝令站起来。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倒的劳役站起来继续干活,引申指用力到达极限,如:“竭力”。

    也有一说,竭的原义指用肩背负,延伸指举出,如《荀子》:“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竭又延伸指“尽”、“干涸”、“枯竭”,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竭泽而渔”、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等。

    竭也指败坏、毁灭,如《庄子》:“唇竭齿寒”,也指停止,如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

    竭也作姓氏,为“葛姓”所改,五代十国名将葛从周同属一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很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啊。不过我知道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曾经有位村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后来我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去问他,分析琢磨,最后解开问题的全部。”

      圣人有“正知”,但未必“遍知”,所以孔子也承认他有“无知”的时候。《道德经》有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但是,孔子他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没有那端就谈不上这端,没有正,就谈不上反。孔子掌握了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现在常说的“矛盾分析法”。

    《中庸》记载孔子的一段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可以说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浅近平常的话语里分析其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孔子的“叩其两端”与舜的“执其两端”殊途同归,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搞经验主义,要从正反两方面综合分析、总结,最后辩证地解决问题。

圣人无知而无所不知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大将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今新疆库车),将高僧鸠罗罗什劫至凉州。不久前秦灭亡,吕光在凉州就地建国——前凉。

      鸠罗摩什在凉州期间,自学汉语,收徒传教,其中有位从中原长安,远道前来求学的弟子,后来被称为“法中龙象”、“解空第一”、“什门四哲”之一的僧肇大师。

      僧肇大师,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今陕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帮人抄写经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

      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

      前凉被灭后,后秦皇帝姚兴邀请鸠罗摩什至长安,僧肇随行。随即姚兴请鸠罗摩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谘禀罗什,所悟更多。

      弘始六年(404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著《般若(bō rě)无知论》,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我的理解不逊于先生,但在文词上应当拱手祝贺)。”其时他大约才23岁。

      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弘始八年(406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鸠罗摩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

      佛法有两大分支:“般若”、“禅法”。般若(bō rě)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般若是禅修、成佛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理解、充分把握般若内涵,意义十分重大。

    《般若无知论》凡两千余字,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论,僧肇也不愧为中国妙解般若第一人。

      著名居士、隐士刘遗民(东晋时期彭城人)读后也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还有何晏(三国时期经学家)类的人物。” 他又将此论推荐给慧远大师,慧远也以为像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

      僧肇认为:“圣心无所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一切知”,不执著于有分别的知见,不受具体知见的污染,摈弃经验主义,反而能够知道一切,究竟一切。

      心是无相的,如果心有一个具体的相,就不能感知一切物。如果心只有高的相,就不能感知矮的相;如果心只有长相,就不能知短相。

      所以,心必须是无相的,它才能够知长、知短,知高、知矮,知白、知黑,知是、知非,什么都能知,它是空的。

      假如嘴巴是苦的,吃什么都觉得苦,只有嘴巴无味,才能尝出酸甜苦辣。所以,“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无所知,故无所不知”。心越空越好,知道得越多。

      老子曾讲“绝圣弃智”,圣人的那些东西都抛掉,都不要,心里干干净净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周易》也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以,我们现在说一个人聪明、有学问,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有学问、有知识,仅仅是知道而已。只能说“有知”。

      有知不一定有智慧,什么叫“智”?什么叫“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呢?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

      “知进守退”,一个人在该进的时候知道进,该退的时候知道退,火候、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我们就说这个人有智。如果他能知空无我,那他就是有智慧了。

      所以,佛跟众生本来是一体的,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甚至佛跟众生本来就是一个。

      众生是颠倒的,就像杯子颠倒过来就不能起用,不能装水,不能喝水,没有任何作用。佛只不过是把一个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众生颠倒,把颠倒的众生再颠倒过来,就是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