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杂记之——分床进行曲
小时候,我似乎从未一个人单独睡过。特别幸运地身边有一个发小,从小学一直陪我睡到高中,使我不必独自一人面对黑夜。
但到自己有了孩子,才发现跟孩子分床这样的事儿,我一点经验都没有。一些来自文字的信息看了倒总会引起莫名的焦虑,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事儿,似乎容易引发焦虑。
曾听说国外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孩子还很小时就让Ta单独睡,把Ta独自留在一个房间,无论孩子如何哭喊都不要去抱Ta。听说这个方法很管用,几个晚上孩子就不哭不闹自己睡了。
但这样的事儿,光是听听,就会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无论是拿什么慈母多败儿的言说来吓唬我,还是什么让孩子更独立来诱惑我,我都不愿那么做。
为什么?我只愿听从一个母亲的心,没有理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90ae28abb44f30f6.jpg)
而今,大宝确实到了跟我分床的年龄了!
早在半年之前,就提前跟他说过,六岁之后他就要独自一人睡了(说过后就放下,不要时时提醒,孩子若提出,可以一起探讨)。
我想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对于一件重要的事儿,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消化,事情来临时就能够更安然地面对。
到了要迎接大宝六岁生日时,我们也提前做了许多的准备,比如重新布置给他的房间,也许这就像是一种仪式感一样。
仪式感不在于隆重与否,而在于向孩子传递,父母对这件事儿的重视。
那段时间,大宝处于一种自豪又兴奋之中,查看自己房间新添的物品,告诉妹妹那是他的房间,告诉奶奶,他马上要自己睡了。
终于,分床睡的时间到了。第一个晚上,大宝带着一种新鲜感,一觉睡到大天亮。
第二晚,入睡前,他开始问妹妹:妹妹,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睡啊?
妹妹撅着小嘴说:不愿意,我要跟妈妈睡。
他不甘地说:那等你到了六岁,也要分床睡的。
妹妹懵懂地说:那我就不要六岁。
我饶有兴致地听着兄妹俩的对话,感到孩子对分床开始有些不适应了。于是把他拥入怀里跟他说:妈妈陪你睡着,等你一觉睡到大天亮后也可以看到妈妈。就算,半夜醒来,无论何时都可以来找妈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ef3f02ea0cc88edd.jpg)
到了第三个晚上,在睡梦中突然听到大宝的叫喊。这喊声很有趣,不像平时找不到妈妈时带着焦虑的大喊。而是像唱歌一样,变换着音调。
我赶紧一骨碌爬起床,光着脚丫跑到大宝的房间。看到他坐在床上,双眼却闭着。刚感到我的靠近,大宝立刻紧紧抱住我的手,倒在床上很快又睡着了。
等我回到自己床上,模模糊糊刚睡着,那种喊妈妈的“歌声”又响起了。等我再次跑到大宝房间,看到大宝躺在床上,睁着双眼。
月光从窗口洒进房里,使得房间并不幽暗,仿佛被一种柔和的微光笼罩,而大宝就静静地躺在洒满月光的床上。
如果,人的梦代表着潜意识,我猜,孩子内心深处也许还不愿跟妈妈分开睡吧,但却带着对长大的向往在挑战自己。
我来到孩子身边,俯身拥抱着躺着的大宝。突然大宝带着一种半睡半醒、满足而又软糯的声音说:我好喜欢这种感觉啊,很温暖。
说完,他便闭上双眼睡着了。
而他的话却像一滴水落进我的心湖,泛起一圈圈涟漪,猛然感到眼眶热热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最脆弱、最柔软的地方吧。敢于表达自己脆弱的需要,往往最容易打动我,因为那部分如此纯粹与真实。
分离也许是人类永生的另一个课题,所以,孩子你慢慢来,妈妈陪着你。而且谢谢你,孩子,给了妈妈一个重新学习分离的机会。
如果分离之后,依然能感受到爱与安全,也许分离就不会让人如此不安和焦虑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30560aba44f36e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