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故人相见,看山河变迁
赶在下映前去看了《山河故人》,去还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票,《三峡好人》《天注定》和这一次的《山河故人》,以一抵三划算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因为我是如此喜欢他讲故事的风格,如此地希望他更值得歌颂。
票房从来不能衡量电影的价值,并且很多电影,其实更适合自己慢慢欣赏。《山河故人》算是这样的一种慢电影,贾科长太爱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在很多细节处雕琢和隐喻,看惯了故事情节一气呵成的普遍观众不一定买账。
从一开始女主角和张晋生还有梁子在河边站成的三角形就知道,这是一个三角关系故事。我旁边的人一直在嘀咕“这女的到底喜欢谁呀?”。三个人的故事演了好久,才亮出片名相当于进入了正片,算是电影的开始也算是前情故事的结束。可能,她喜欢谁并不重要,也没人知道,只在前情回顾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于这最初始的怀念吧。
片中反复出现一首歌,叶倩文的《珍重》里这样唱着:“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三角关系还没有决裂,女主角也没有听懂在唱什么,但只觉得好听,可能在他们三个的关系里注定了分离和失去。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女主角送儿子回他爸那里,她说车慢点开就能和儿子多相处一会儿,和儿子一起听这首歌,大概是希望儿子多保重。第三次出现是异国他乡老师在课堂上放,儿子觉得很熟悉。
三,真是个很玄妙的数字。在这部电影里有好多这样反复出现了3次的一些桥段来交相呼应。在开始的三角恋里,后来的母子情中,以及最后的师生恋里,很多细节出现在三段不一样的感情里,表达出不一样的感情张力。
饺子吃了三顿。开始的三角恋,女主角和梁子一起吃饺子惹恼了晋生,晋生发火的时候女主角还想叫他一起吃。她其实,对两个人都有感情的吧。后来要和儿子分别了给儿子包饺子,说吃麦穗饺子长得高。最后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是放着包好了的饺子,还有个麦穗饺子,应该是想儿子等儿子回来。
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念想和牵挂。还有体现牵挂的就是钥匙。钥匙第一次出现,在梁子得知女主角要和晋生在一起时。梁子决定永远离开,他把钥匙扔了。他应该是把对女主角的牵挂扔了,决定再也不回来了。后来中年得病了回来,女主角给他送钱看病还把钥匙也还给他。这么多年,女主角留着他的钥匙,也就是留着对他的牵挂。可是当他领着老婆孩子一起回来的时候,她不再需要牵挂他。后来的钥匙,是女主角给儿子的钥匙,她说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把,随时可以回来。她把自己的牵挂给了儿子,儿子在异国他乡一直戴在脖子上,最后跟老师敞开心扉讲了钥匙的事情,儿子也一直对母亲念念不忘。老师跟儿子说“牵挂,是感情里最难的部分。”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女主角跟她的儿子这样说道。仿佛是电影的主旨。儿子长大后恋上年长的老师(张艾嘉),坐在她车里的副驾驶位子上,觉得一切似曾相识。他说这可能是前世的感觉。老师说“哪里有什么前世今生,生活一直在重复,所以你会感觉熟悉”。老师的话特别触动我,可能也是对“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回应吧。
这三段感情里也一直表现出“山河虽改,故人犹在”的怀念和牵挂。包括女主角的爸爸为了去给老战友贺寿死在了途中,包括晚年的晋生买了枪却说没有对手,年轻的他曾那么迫切地想有一把枪崩掉他的情敌梁子。还有梁子和女主角重逢时问“今年还唱伞头吗”“早就不唱了,再也不出那么好的词了”。
可能最讽刺的是,在故人的感情里折射出的山河变迁。从1999年迎接新世纪的欢欣鼓舞,到2014年的大力度反腐,再到2025年的高科技设备(导演也是科技迷啊O(∩_∩)O~~~~)。山西的煤矿由盛到衰,石油产业的崛起,还有反腐之下纷纷逃离的资本家,都是时代变迁的印记。
还是那个贾樟柯,还是用自己的老婆当主演,还是让电影里的人讲方言。还是特别慢的抒情片,用一段情讲了好长的一个故事,整个社会跨世纪。我其实有点想不通的是电影里飞机坠毁的情节,后来还有人再来这里烧纸钱,也是一种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