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学习心得1
03初段-闭环:如何对抗完美主义
1.我的感受
《人生算法》第一课,以成长性思维开篇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识到无论是天生性格、还是遇事感悟,拥有了思维上的主动、积极、愿意面对挑战,心态的良好,对于完成任务是最基本和底层的。
如果没有思维的改变,许多好的理念和方法都是空的。为什么学了很多道理,即过不好一生。原因是认知和思维并没有改变。
课程中讲到的闭环,是从PDCA角度提出的,不过他强调的是先开始行动,而不是先策划一个方案。理由在于,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现在就做,完成一项工作,通过评价改进提高,这里的关键仍然是思维,要反思总结提高,再进入下一个行动。这一次次的行动,是构成闭环的起点。在有了思维基础后,重要的就是行动。
2.课中的素材
-
一丹奖,针对教育,奖金3000万港元加纯金牌,创始人是腾讯的联合创始人陈一丹。第一届颁给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获奖课题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
-
PDCA循环,戴明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模型,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
认知行为的闭环有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四个动作,形成圆环。
-
先要做的是,咬住牙,算清账,积极做四个动作,把闭环完成。
-
闭环就是把一件事做完,简单的或复杂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
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初期,在墙上贴了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
如果遇到不同意,亚马逊的贝索斯方法是:不同意但执行。
-
闭环,企业就是敢于决策,敢于拍板,对于个人,就是敢于行动,敢于试错。
-
做不到的原因:
- 事情本身难以形成闭环。
- 企业或个人的能力难以形成闭环
- 不愿意把手弄脏
- 坚持完美主义
-
蚁群算法
- 蚂蚁一旦找到食物,大群去搬运,总能找到最优路线,原因是每个蚂蚁都在路上留下信息素,多个蚂蚁共同行动,短路径数量比长路径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短,相同时间内往返次数越多,留下的信息素就越多,其他蚂蚁就聚集在最短的路径。
- 通过不停重复,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蚁群算法
- 单个闭环像一只小蚂蚁,可能非常简单,但是多个闭环连贯起来,会非常厉害。
-
与其闷头想憋大招,不如迈出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最终会逼近问题的最优解。
-
因此问题并不是怎么干的问题,而是干不干的问题,根源在思维方式上。
3. 课程小结词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以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待,其实是给未来一个交待。
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才能和未来有链接。
结论,闭环是人生算法的基石。
不去做,啥都没。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4. 联想学习
结合我重读《跃迁》《好好学习》,重新理解了好的思想。
- 高手战略: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关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 高手的高效能塔:
- 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
- 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 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我把思维问题,结合高手战略,进一步认识到,在做事层面上,用J曲线思维,简单算个账,说服自己积极去做,用最简单的方法开启闭环的启动按钮。但是在战略层面上,这样做就是不足了。需要结合《跃迁》思维,找到高价值区,聚焦目标,战略性关注,再用行动去攻克它。也就是在做之前,还要有战略,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但做的时候,就是J曲线思维,开始行动,打造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