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作,更优秀

2017-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跑跑妞

进入新学校有好几天了,我深深体味到一个字:作。

是的,这里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很作,可以说,作无处不在,谁作谁厉害。

其实,细想起来,一直以来,作都很吃香,只是我没有去重视,没有去动脑筋。

譬如,这一节语文课。

这节语文课学习一首诗《使至塞上》。

学习之初,从朗读,就笼罩着浓浓的作味。

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朗读诗文。

大家很听指挥,商量创意,然后"嗡嗡嗡"地试读了起来。

读毕,老师给了三次朗读表演机会,请同学们公开他们私底下的创意朗读。

第一组表演的是两个男生。他俩的创意够胆大的,有点粗俗但与搞笑。一个男生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另一个男生读后面剩下的三个字。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两男生挺会作,他们一改普通话表述,全用的本地方言,并且,在读最后一个字时,第二个男生像吆喝卖东西的,又像竞标产品的,有意拖长着调子,语气十分触动着大家的发笑神经。他俩配合着念完一句,大家不约而同地大笑一次,全诗一共八句,大家哈哈哈地笑了八次。

这对组合的创意朗读完成之后,老师提示大家:此处应该有⋯⋯

然后大家"啪啪啪"拍起掌来。

接下来,有两组同学进行了创意朗读,一组是两个女生,她们采用交替朗读形式,安静文雅。

另一组是一个男生,他别无所长,就是扯直嗓子很大声很大声地读着,读得整个教室都充斥着他的声音,他自己也读得摇头晃脑,满脸通红,十分入戏,很让人感动。他读完后,不用老师提示此处应该有什么,大家"哗啦啦"地拍起掌来。

我注意了一下时间,本节课45分钟,此时,已费时20分钟。这仅是朗读环节,费尽心思费尽时间。值吗?

其实还可全班采用连读两三遍形式来完成朗读的任务,可是,这个读法有点直有点呆,学生整体被动居多。

请注意,创意朗读,属于不走寻常路,故意绕个弯,也就是作,目的是挖个坑,让同学们积极读诗。

很显然,这样的作很受学生喜欢。

作为老师,要把握一点,就是如何将作与实用结合起来,这是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能为了作而作。毕竟,作是形式,是载体,实用才是真正的幕后巨头。

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那这个作是没有内涵的作,很容易被人看穿,并冠以花架子之称。

作,还体现在班级对学生管理上。

以这个班为例。他们将学生分成7组,每组8人,选出组长,对本组每个同学每天的事务记载并打分。每天事务包罗万象,如作业、纪律、回答问题、做操、食堂进餐⋯⋯

分数一周一结,按照学生每周得分高低情况,安排座位与获得管理权。你要想坐好座位,就要从各方面努力。

很显然,这样的作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将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而老师只是宏观调控者。这是十分合理的,毕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时间待的时间长,让班级管理不留空白。

如果全指望老师,老师能量再大,再敬业,仅凭一己之力,效果甚微。

这如同把学生比成花果山上的一群小猴子,数量五六十只,俗语云:老虎不在家,猴子成霸王。班主任如同老虎,任何班主任不可能时时跟着学生,对他们发号施令,老虎常不在家时,不能让猴子成霸王。

这时候,作一作,让时时相处的学生互相管理,就能达到充分管理的作用。

很显然,这样的作,管理效果很好,值得钻研与施行。

以上所说两作,也许很幼稚,但只要转变思路,勇于尝试,就能打开新思路,获得新进步。

不作不能活,要想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生存下来,唯有作。

师不在高,能作就名。学不在深,会作就成。

作吧作吧,老师作吧学生才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