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散文、随笔

冬至漫话冬至

2021-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四海同心666

        冬至忽已至,春意暗萌动;枝头绽花蕾,新年更隆隆!

        冬至至,夜是最长的一天,也是想你最久的一天!

        2021年12月21日23时59分(农历十一月十八)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作为最早确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基准点。

        冬至时太阳运行到视黄经270度处,处在黄道的最南端。对北半球而言,在冬至这一天,正午时圭表测影所得的日影最长。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渐高,日影渐短。

        我国民间素有冬至数九的习俗,也就是说,从冬至日起,每9天为一个“九”,总计81天。

        而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数九歌都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寒冬到来直至来年春季回暖期间的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过程。

        由于长期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于冬至这一天,也自然是有不一样的过法。但总体上,还是寓意大体相同或相近的。

        于我们北方而言,冬至这一天记得吃饺子可以说是我们冬至的“标配”。有句俗语说得好“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而关于冬至这一天吃饺子的说法,还是有一个十分美丽而动人的传说的故事的。

        据说,冬至这一天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他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他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当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也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也至于一直到现在,在南阳一带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而至于饺子的馅的呢,因各色花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寓意与不一样的解释。但大体上差不多,都是图个吉利,意味着招财进宝或吉祥如意的。

        比如,吃韭菜馅(久财),吃白菜馅(百财),吃芹菜馅(勤财),吃酸菜馅(栓财),吃三鲜馅(合财),吃荠菜馅(集财);剩饺子溜热吃(留财),剩饺子煎着吃(捡财)……等等,不一而足。

        但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图个吉利,图个开心,更是图个幸福!

        所以,在冬至这一天,我们尽可以放下所有事,放下所有的烦恼,只是记得我们一定要吃饺子是不会冻耳朵的,更是不会冻住“耳朵”的!

        所谓的耳聪目明或许也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还真的是要有脾气的!

        莫说冬到萧条然,冬有冬凛然;谁懂冬之斑斓,更见春飞燕。
        冬至至,春不远,更渐变;虽有冬颜,更无春面,意融融暖!

        “炉烟飒飒对团蒲,暮去春来只自如;还见人间好时节,群阴消尽一阳初”(宋.邹浩)

        冬至好时节。愿无群魔乱舞,更有长生剑;消得乱舞群魔,万里红尘伴!

        冬至已至,小楼又东风,冰雪更消融;愿疫情已退去,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最幸福的笑容!

        旦愿人长久,命运共同体;千里共婵娟,同体重抗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