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 | 第13期第一讲 武侠小说的发展与内核
讲师 李公子大虾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李公子大虾,湖北宜昌人,很荣幸,能够得到理事会的认可,有这个机会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写作方面的一些想法。
其实最开始时雨老师找到我,说想邀请我参加一期讲座时,我是委婉拒绝了的,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怕误人子弟......嗯,当时心中其实还是有些小开心的,心想自己有这么厉害了嘛,居然连理事会都来邀请我做讲座了哈哈哈,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心里面更多的还是惶恐。
那几天,我和助教周先生聊起这个事,心里觉得很没底,咱们这初出茅庐的半吊子水平,怎么配来给人讲课呢?就好比我们刚刚加入了一个江湖门派,每天都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台下看师兄师姐在台上演练剑法,有天掌门突然说,我看你俩练的不错,上来给大家演示一遍......心里就很慌。
因为我之前也关注过【读写营】,前几期邀请的都是简书上的泰山北斗,大佬级别的人物,像是冬天开的猫、老周、米妖、纸席等等,都是常年占据榜一的作者,他们在讲课中提到的一些东西,我看过之后非常地受启发,比如老周在【找回文字的快乐】里提到的:
“我们在写作当中遇到的不快乐,其实并不是写作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想从写作之外寻求其他的东西。”
这句话当时一下就击中了我,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写作当中确实时常因此而困扰,关注点放在了写作之外,而非写作本身,结果就导致写得非常痛苦,也难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怎么说呢,就好比一个剑客,他在练剑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剑法之外的事情,比如想要当天下第一剑客啊,娶江湖第一美人啊,或者手刃仇敌报仇雪恨,如果抱着这些想法去练剑,非但剑法难以精进,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所以要想从写作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还是要更加纯粹一些地去写。
当然,我觉得想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定是会经历很多痛苦的,我记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作者,好像是江南吧,他说过一句话:“要想知道人生有多痛苦,就去当作家吧。”
这种痛苦体现在创作过程当中,我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比如打磨文字,构思剧情,塑造人物,或者是长时间的卡文,这些时候真的让人非常非常难受,往往都是在电脑前傻坐一两个小时,却憋不出来几个字。但是熬过去,回过头再看自己写下的故事,笔下的人物,会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因为那是一种独属于作者的创造型的快乐。
扯远了,这是我看了【读写营】的讲课之后的一些体会哈,在这里,我也建议大家在结束之后,有空也可以去看看前期【读写营】的一些老师的授课,无论是在写作技法还是心态上,大家肯定能有所收获。
再说回这次交流之前,我为什么会感到惶恐呢?主要还是底气不足,因为我自己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知识实在非常有限,日常阅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更是难以和很多人相比,看到之前的大佬们在讲课之中引经据典、畅谈古今,对于各类文学巨著、创作理论信手拈来,心底真是艳羡不已,直呼牛逼!再掂量了一下自己这三瓜两枣,实在不敢来讲什么创作课,贻笑大方。
我把想法告诉了时雨老师,他回复我的原话是:
“谈谈自己对读写的理解,阶段性的总结,交流共享,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
“交流共享”、“不需要高大上”。
我被这几个词打动了。
因为,在我的理解当中,简书本就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们交流共享的平台,不管你是写古体诗词,写现代散文,或是写小说,又或是记录每天的日常,这都是你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由,而这些作品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能从中感受到创作和分享的快乐,那便是有意义的。
所以,最终我接受了时雨老师的邀请。
我愿意掏出兜里那三瓜两枣,来与大家分享,虽然不多,但也请大家不要嫌弃。
啰嗦了这么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次要交流的主题【武侠小说的创作】。
文学创作的类型分为很多种,因为我个人比较喜爱看武侠小说,然后在简书上也写得比较多的也是武侠,所以这次就以武侠小说的创作为切入点,来谈谈自己在写作上的一些体会。当然,武侠是众多小说类型的一种,有些技巧和经验,放在其他类型小说的创作上也是通用的。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何为武侠?
说起武侠,我相信大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肯定都会感到非常熟悉,就算不知道“金古黄梁温”,也绝对听说过金庸和古龙的鼎鼎大名。尤其是8090后,听到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名字,脑海中大多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几张熟悉的面孔。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对于“武侠小说”非常经典的总结:【东方古代背景下的,有会武功的侠客的故事】
这个定义就非常符合绝大多数人对于武侠小说的第一印象,故事发生在古代,主角凭借一身高强的武功,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武侠小说之于中国人,就好比骑士小说之于西方人,浪客武士小说之于日本人。武侠小说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比如脱胎于传统武术的各类武学招式,或飘逸,或刚猛,甚至于御剑飞行,飞花摘叶,又或是依据传统医学想象出的丹田炼气,奇经八脉,还有小说世界观中的各大门派,佛门道宗,这些东西你若是来和一个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讲,他可能只会一脸懵。
有一句话叫【武侠,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所以说,武侠小说中蕴含的是一种东方美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李安导演,周润发章子怡出演,由同名武侠小说改编而来。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一起,代表了武侠美学的巅峰水平。故事的开头,江南小镇,青砖白瓦,大侠李慕白持剑牵马,从小石桥上缓缓走过,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宛如一幅水墨画,这一幕莫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每次谈及武侠片,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总是它。
《卧虎藏龙》中最经典的场面,莫过于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海对剑,两人白袍持剑,以飘逸的轻功追逐穿行于万顷翠绿竹海之巅,脚下竹林起伏,也映照出两人暗藏欲望、极不平静的内心,这一片段简直可以称为艺术品,最终也是成为了载入影史的名场面。
嗯,怎么说着说着好像成了影评啊,哈哈,说这部电影呢,其实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武侠的魅力所在,网上有句话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意思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心中都装了一个当侠客的梦想,大家都是热爱文字的人啊,也可以称得上是文人,我相信你们的心底或多或少,肯定都有过仗剑江湖,当一回大侠的这个想法,所以肯定也能感受到我说的武侠的这种魅力。
其实上面说的呢,只是武侠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魅力,但武侠真正吸引人的、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核:【侠】。
那么,何谓侠?
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有一部动漫非常火爆,叫做《秦时明月》,其中剑圣盖聂向主角荆天明解释什么叫做侠的一幕,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盖聂拔剑,在地上写了一个古体小篆的“俠”字,天明不识得,问这是什么字,盖聂告诉他,这个字念“侠”,天明问是不是大侠的侠,盖聂点头,说:这个字的左边是个“人”字,它表示一个人的行为,而右边是个“夾”字,是一个大的人带着两个小的人,它是说,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
天明若有所思地点头说,原来"侠"字这样写,是有原因的。
所以从字形来看,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便是这个字的本意。
但侠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为承诺淡视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弱者拔刀相助, 劫富济贫,锄强扶弱,快意恩仇,行事坦荡磊落,都可称之为侠,甚至于在每个人心中,对于“侠”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小说《神雕侠侣》中,襄阳城被蒙古大军围困,危在旦夕,郭靖与杨过彻夜长谈,说出了自己对于侠的理解:【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可见,为国为民,这便是郭靖心中的侠。
我对“侠”字的具体含义做了一个概括,即:【愿意损失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一种行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路见不平一声吼,不论行为所产生影响的大小,都可称之为侠。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众所周知,郭靖长于蒙古,祖籍也并非襄阳,以他的武功,大可在蒙古攻城时潇洒离去,继续逍遥江湖,岂不快哉?更别提,他曾是成吉思汗钦点的金刀驸马,蒙古领军大帅拖雷,是他义结金兰的好兄弟,成吉思汗曾亲口允诺他:【为我平了赵宋,封你为宋王,统御南朝江山】。在这样的条件下,谁人能不心动?遑论当时蒙古兵强马壮,南宋奸臣当道,人人皆知,亡国之势已无法挽回。
可郭靖答:“虽受千刀万箭,亦不能奉命。”
就是在那种处境下,郭靖宁愿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要固守襄阳,他为的是自己的国家,为的是身后的百姓,所以,他当得起“大侠”二字。
武侠小说讲述的是虚构的故事,现实当中,我们可能不会经历那样惊险刺激的桥段,也不会面临艰难的生死抉择,可即便做不了郭靖这样的“侠之大者”,我们也有能力去行侠义之道,做一名“侠之小者”。上班路上,耽误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去扶一位老人过马路,这何尝不是一种侠义的行为呢?
所以,【侠】才是武侠小说真正想要传递给读者东西。眼花缭乱的武功招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这些都只不过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手段,而小说中的角色在忠诚、背叛、生死、荣辱、道义、名利、家国之前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终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武侠小说的精髓所在。它的目的,是引导读者在生活当中也做出同样正确的选择,倡导人人皆有侠义之心,行侠义之事。
小时候读《射雕英雄传》,江南七怪与丘处机立下约定,从江南远赴大漠,自此一去十八年,风吹日晒,无怨无悔,我明白了,君子一诺,当千金不换,重于生命;读《神雕侠侣》,小龙女困于绝情谷底,与杨过分隔十六年,却忠贞不渝,两不相忘,我懂得了,真正的感情,绝不会因时间而改变;读《天龙八部》,乔峰聚贤庄独战群雄,虽千万人吾往矣,豪气冲云,心中不胜向往,行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绝无负人,好男儿当如是!
这些,都是我从武侠小说中学到的。
说了这么多,有些小伙伴的心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武侠小说既然有这么大的魅力,金庸古龙之后,为何再没听说很有名气的武侠小说作家?也没出过什么现象级的武侠作品,武侠,是否已经没落了?
事实上,关于“武侠已死”这个话题,近些年在网上引发过不少讨论,一众网友辩来辩去,最后大多只能叹息一声。
2023年,《今古传奇武侠版》正式停刊,大陆再无武侠杂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今年,《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定档大年初一,徐克亲自操刀,流量小生与老戏骨齐齐上阵,宣传预告更是将观众的期待感拉满,最终却落得票房与口碑双双失利......
作为一名武侠小说爱好者,我不得不承认,传统武侠确实已经没落。
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传统武侠慢节奏的写法,固有的情节套路,已经不再满足读者的口味。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看小说往往一目十行,看个大概,追求的是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往往开头两三章看不到感兴趣的内容就直接弃书。金庸写《鹿鼎记》,开头先写了明末的三位大儒,引出明史案,接着开始讲吴六奇和查伊璜的故事,引出天地会和陈近南,到了第二回,才以天地会的茅十八把主角韦小宝引入故事......《鹿鼎记》若是发表在现在,恐怕这开头就已经把百分之九十的读者劝退。
再说个有意思的事情,著名的武侠小说宗师、《寻秦记》的作者黄易,曾于2012年签约网文平台起点,开始连载武侠作品《日月当空》,虽然一开始凭着作者的身份获得了不少热度和关注,不久后却也因为故事内容不够吸引人等因素,人气逐渐下降,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传统武侠确已没落,但是武侠真的已死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事实上,武侠小说一直处于一个演变的过程当中。武侠小说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发展到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完整的武侠故事,如《聂隐娘》和《虬髯客传》,再到明清时期的《水浒传》、《三侠五义》,民国时期的《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到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武侠小说迎来了的黄金时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武侠作家创作出《天龙八部》、《楚留香传奇》、《四大名捕》一系列广为流传的经典武侠作品。可见,武侠小说的写法或者说“武侠”的展现形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但是,【侠】这个内核,是始终延续传承下来了的。《史记·游侠列传》中塑造的荆轲等人物形象,强调“言必行,行必果,诺必诚”的侠义精神,聂隐娘、虬髯客都是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杰,《神雕侠侣》中郭靖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是诠释了何为大侠,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写作技法如何,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中中,始终包含了武侠小说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侠】。
从这一点来看,如今网络上热门的小说题材:玄幻、仙侠、修真、都市异能,这些小说类型都可以认为是武侠小说在网络时代的又一次演变。所以,武侠未死,恰恰相反,它的内核与新时期的各类元素相结合,焕发出了更强的活力。
前两天,我下载了最近热度很高的DeepSeek,抱着好奇的心态,我问AI:武侠已死吗?经过大段的分析论证,它给出了一个让我惊讶的结论:
【武侠未死,只是江湖变了。】
多好的回答啊!武侠中最重要的侠义精神从未消失,但江湖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金庸古龙笔下那个传统的江湖,经过现代作者们大胆的想象,江湖或变为充满斗气的大陆,或变为灵气充沛的修真世界,或变为遍地都是异能者的末世......在这些江湖之中,主角仍是心怀侠义的少年,顽强地与黑暗和不公进行抗争。
是啊,时代在变,江湖在变,武侠小说又怎能不变呢?所以如今,我们对于武侠小说的传统印象,是时候进行一个更新了。
武侠小说的故事一定要发生在东方的古代吗?
未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期和地点,民国时期、现代都市、未来世界甚至另一个星球,又或是完全虚拟的网络空间,都可以。简书上很多写武侠的作者已经对此有过尝试,例如红尘久客的短篇小说《龙魂刀》,故事的主角便是来自外星球,因飞船事故迫降在地球,而闻名江湖的神兵【龙魂刀】,其实就是由飞船上携带的特殊金属打造而成,这种【武侠+科幻】的故事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我也写过一个短篇叫《绝不低头》,故事发生在现代,主角从小习练虎形拳法,因为不愿低头服软的性子,在学校和社会上四处碰壁,但是在生活陷入绝境之时,他仍记得习武之人心中那股正气,拒绝收钱去打假拳,最终在拳台上证明了自己,捍卫了尊严。不屈服于黑暗,视尊严高于名利,我认为这都是武侠精神中的一种,所以这也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要是仙气飘飘,高来高去的江湖大侠吗?
这也未必,他们也可以是市井中的小人物,你注意看,楼下每日蹬三轮车送水的张三,小腿上的肌肉浑圆坚硬如同铁球,肩扛两桶水,上下八楼健步如飞,必是练过某种横练外家功夫;那送外卖的小哥,两手各提数杯奶茶,疾步穿行于路人当中,奶茶一滴未洒,看他步法精妙,暗合八卦方位,定是某种高深的武学身法;那广场上练剑的一对大爷大妈,看似动作缓慢无力,实则招招直取要害,以慢为快,以静制动,剑法已入化境;还有那平日乐呵呵的门房大爷,透过他洗的发白的汗衫,隐隐可见后背上有个骇人的夜叉刺青,竟像是某个神秘组织的印记......
这种市井江湖,充满了生活气息,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却也有超脱生活的那部分,读起来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周星驰的《功夫》想必大家都看过吧,这部电影就是市井江湖小人物的代表,破旧的香港居民楼,喧闹,逼仄,时常停水断电,扛包的,裁衣的,和面的,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各类社会底层的穷人聚集于此,街坊们靠着手艺或是气力讨生活,艰难却平淡地过着。可有一天,斧头帮找上门来,在一对母子身上淋满汽油,就在黑社会老大琛哥丢出打火机的一刻,人群中一只手伸了出来,在半空中精准接住了火机,自此,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陆续出场,看似平庸软弱的街坊,居然个个深藏功夫,真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