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应该记住的德国朋友--卫礼贤
在“东学西渐”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卫礼贤(1873-1930),一个是翟理斯(1845-1935)。 ——季羡林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这个周在青岛市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字叫《青岛文化通览》,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青岛的文化,从7000年东夷文化的远古青岛,到近代德国日本统治下的青岛。
青岛文化通览什么才是真正的青岛人呢?难道只有青岛户口才算是青岛人吗?真正的青岛人与在青岛居住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与是否会说一口地道的青岛话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与是否是青岛的户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住的时间越长相对越容易了解青岛,会说青岛话一般我们都会认为绝对是青岛人了,有青岛户口绝对是青岛人了,但在我看来,只有知道青岛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德国和日本统治下的青岛所发生的事情,知道青岛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风俗民情,熟悉青岛的大街小巷,特色美食,风景名胜,著名人物等等,这个才算地地道道的青岛人,按照我的这个标准, 真正的青岛人=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民俗学家+导游+美食家+考古学家。
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租期99年,青岛当时还是一个小渔村,德国人是把青岛当成了自己家用心去规划和建设的,他们想把青岛打造一个殖民地的样板,便于今后的复制和推广。德国人很严谨,至今这些建筑大部分都还存在,包括传说中可以过卡车的下水道,这些成了青岛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景点。
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随着德国统治的深入,德国在青岛推行文化政策,一方面这样有助于消除中国民众对德国的仇恨,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德国文化科学的成就和贡献。在文化方面,毫无疑问肯定是传播基督教,1899年,26岁的卫礼贤来到了青岛,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卫礼贤在青岛生活了21年,当他离开中国时,他在中国没有发展一个教徒,反而却成为孔子的信徒。我的天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孔子的魅力怎么那么大?
先看看卫礼贤在青岛都做了些什么事?
1900年,卫礼贤在青岛开办了一所学校,当局希望为在青岛的外国学生服务,而卫礼贤却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他以自己中文名字“礼贤”命名为“礼贤书院”,礼贤书院后来改称礼贤中学,这个中学就是今天的青岛九中-院士的摇篮。
青岛九中校徽1905年卫礼贤向胶澳总督建议,在青岛建立一所大学。德国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与清政府协商后在青岛由中德合办了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因中德合办,俗称“德华大学”,1914年日本占青岛后,德华大学迁往上海,与同济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同济大学。
卫礼贤组织了一个“尊孔文社”,在尊孔文社内,除研究宣扬儒、道文化以外,还进行中德文化交流,举办讲座,由寓青的中国学者和德华大学德国教师轮流演讲,1914年,卫礼贤建立了尊孔文社藏书楼,据记载,尊孔文社藏书楼,藏书12000余册,其中,中文图书6000余册,德文图书3000余册,英法等文种图书3000余册,虽名为“藏书楼”,但采用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式,对读者开放,
卫礼贤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典籍的德译。他翻译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家语》《礼记》《易经》《吕氏春秋》《道德经》《列子》《庄子》等涉及到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经籍。这些译本迅速使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了德国思想界主流之中,影响到黑塞、荣格这样的大作家和思想家。
尤其是翻译 《易经》,这本大多数中国人都望而却步的天书,卫礼贤在是在劳乃宣讲解帮助下,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终于把这本书翻译出版,这成为了易经译本的经典之作,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专门为此书写了前言,说真心话,我真心想看看卫礼贤翻译的这本易经,在网上一搜,果然有人把卫礼贤德文版的易经翻译成了汉语版本的,抽空一定拜读。 卫礼贤翻译易经肯定不是字面翻译,肯定是按照易经的意思翻译的,不然老外肯定理解不了,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简单了解奥妙的易经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先看老外翻译的。
张善文今译,卫礼贤 译今天看到了一个消息,一个杭州的外卖小哥打败了北大硕士,夺得了央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为什么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外卖小哥拿了诗词大会的总冠军?我的答案是:酷爱。 这个外卖小哥叫雷海为,今年37岁,他热爱诗词,他的热爱与坚持是他取得总冠军的法宝。不是为了拿奖而背古诗,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那份热爱,骨子里的热爱,成就了雷海为,这和学历,这和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正如我们说的 少林武术在民间,高手在民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民间优秀的太多太多,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不知道而已,名师不如明师,有名气的不一定是最牛的。
卫礼贤,一个德国人,千里迢迢,漂洋过来,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学习资源非常有限,正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他能够克服无数个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每一个人都很优秀,每一个人都很独特,在这个应试教育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被动学,变主动学这个是最最重要的,引导孩子,让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学科,然后把这个学科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了。
卫礼贤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他遇到了一位明师-劳乃宣。正如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是有成就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有一位好老师的引导,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没有遇到好的老师,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太困难了。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讲孝亲尊师,尊师,尊敬真正帮助过我们的好老师。
卫礼贤在德国的墓地,以八卦为背景,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