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却成为现在老人们的口头禅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的确如此,人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减法”过程,把我们的妄心减掉,把我们的妄行减掉,
不断地减,减到不能再减为止,这时,我们的完美人格,才会渐渐呈现出来。
这就是一种“减法思维”。
它不是要求我们一味地佛系,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洞察真相,解脱自心,活得更轻松。
1
网上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个人去沙漠寻宝,水已喝光,却还是没能寻到宝藏,他只好躺在地上等待死亡。
这时,佛出现了,赠予他足够走出沙漠的水。
当他准备起身出发时,恰好发现了宝藏。
他贪婪地把宝藏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不幸的是,此时他又没剩多少水了。
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舍弃一些宝藏。
于是,他无奈地一边走一遍扔点,可后来他实在是没有精力了,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狠心扔掉了。
但是为时已晚,他还是渴死在快出沙漠的路上。
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金钱、权位、名声而整日拼搏劳碌,时刻处于一种十分费力的状态。
如果追逐不到,常常会痛苦万分,乃至一蹶不振。
而一个人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减少心中的杂念。
不再汲汲于求、患得患失,才能让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享受生命的幸福与安宁。
著名的作家梭罗就曾说: “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的确,人在很多时候,放下比拿起往往更沉重,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有时候,减法也是另一种加法,它会赋予你更美好的人生。
2
谈到减法人生,不得不提起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这三四年来成了全国无人不晓的名人。
2019年1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
屠呦呦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并成为候选人。
她不仅是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更是整个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
屠呦呦从二十来岁起,就献身中药研究,三十多岁献身青蒿素研究。
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是从85岁才开始的。
2015年,她因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无数人的生命,获得了诺贝尔奖。
台上十分钟高光时刻,台下五十年的研究和等待。
在获诺贝尔奖、被全中国熟知之前,屠呦呦就被国际生物医学界盯上了。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
这也算是屠呦呦人生中一大殊荣,但她淡泊惯了,盛名来了,她依旧淡泊。
屠呦呦获奖之后,两所母校都邀请她出席活动,但她向来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便没去。
她以前就读的效实中学举行百年校庆时,碰巧是她获得拉斯克奖的那一年。
她委托北京校友会校友向母校赠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并亲笔写上“赠母校惠存”,盖上她的印章。
这是她一辈子的研究成果著作,最能作为感恩礼物回馈给母校。
至于为什么不出席,她说,不希望母校校庆的聚光灯落在自己身上。
直至今天,屠呦呦依然很低调,但生活却依然很幸福。
屠呦呦减掉生活琐碎,减掉儿女私情,让自己去细致每一个实验、把关每一味中药。
眼里只有手中事的她,拿了诺奖;眼里只有眼前人的人,家庭圆满。
事实证明,只有真正单纯到只专注于眼前事的人,才会拥有影响他人的力量。
这是不仅屠呦呦的力量,也是专注的力量,更是减法思维的力量。
毕竟,懂得减法思维的人生,都能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最终才会实现发光发热。
3
其实,那些真正聪明的人,都拥有“减法思维”。
因为大部分想要的东西太多,但真正需要的东西又很少。
所以,往后余生,我们需要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把奢侈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生活与其负重前行,不如轻装上阵,过减法人生,尝试不一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