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测试总结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好的就复制过来,以便日后查看
1. 小程序产品的版本类型
小程序分为三种版本类型:开发版,体验版,正式版。
开发版和体验版无需审核,需要给微信号配置权限,通过扫小程序的二维码才能访问。正式版需要通过微信审核流程,也就是说,在开发阶段,产品还未成型开始,无论你想怎么折腾,微信都有办法知道。这可不像你在网上找了个框架或是工具,在本地怎么玩都没人知道。微信小程序开发者工具使用之前就要扫码的。开发版和体验版的区别,在于开发版小程序的二维码有效期比较短。
项目中,我们一般会准备三套环境。开发版访问测试环境,体验版访问预发布环境,正式版访问生产环境。
2. 前后端分离的技术架构
小程序产品大多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技术架构。虽说前端也有逻辑处理,更多是为了优化体验做缓存,关键流程和状态流转还是要通过调用后端接口来落地的。接触过前后端分离的Web 或 App 项目的测试人员,在小程序产品的测试中是很容易上手的。
RESTful API,http/https 协议,json 数据传输,websocket 协议… 这些基础知识就是测试人员必修课了。还要加强问题的分析和定位能力。发现问题时,需要快速判断是前端,后端,又或是第三方组件的问题。由于小程序产品有不同类型的版本,还需要排除是否不是最新的开发版,是否是多个环境未处理好导致串数据了… 而快速定位问题,需要依据完备的日志。不光是后端接口日志,前端页面在捕获到特殊的客户端异常时也应该上报。这往往是开发人员容易疏忽的地方。
开发架构和团队情况决定了测试策略。小程序的 UI 测试更多是让产品和设计人员去做,测试人员需要关注前后端交互,后端接口测试自动化,兼容性测试等工作。诸如前端是否在应该做缓存的地方没有做,而是频繁调用接口,影响网络体验?…
虽说小程序的 UI 自动化是可行的 (https://github.com/applewu/testlab-python/blob/master/example/enter_into_mini_programs_ex.py) 但界面毕竟变化太快,自动化测试的重心会放在接口层。
测试工具上,我习惯用 burp 抓包,soapui 接口自动化,偶尔用 wssip 来看 websocket 消息。其实微信开发者工具就带有类似 Chrome devtools 功能,测试过程中用着也挺方便。
3. 微信服务通知逻辑
微信内支持服务通知跳转到小程序。没有留意小程序的微信用户,甚至都不太注意服务通知这个名词。其实服务通知已经被大量的社交电商小程序所使用,俨然成为新的营销入口。
微信服务通知,需要小程序传一个 form id 的参数给微信,再根据服务通知模版来向微信用户发送微信服务通知的。然而 form id 不是小程序自行生成的,而是该微信用户在该小程序内操作时,微信产生并返回给小程序的。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在小程序页面上操作的时候,小程序前端页面没有把微信提供的 form id 收集下来,并返回给小程序后端,小程序后端是无法发送微信服务通知给用户的。不同的微信用户在小程序内的操作频率不同,form id 的数量也就不同。所以,那些把服务通知方式作为营销入口的小程序们,可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4. 小程序码的兼容性问题
目前小程序不支持直接分享朋友圈,只能分享微信好友。所以很多小程序都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生成带有小程序码的图片,用户可以退出小程序将图片发布到朋友圈。
既然把小程序码作为图片的一部分,就涉及到小程序码的位置,尺寸,还得不影响原有图片的美观,生成的小程序码还需要是可识别的。这需要前端工程师费功夫做不同屏幕尺寸的适配。
我们干脆请了外包公司做兼容性测试。
5. 个人思考
小程序产品作为微信生态的产物,要利用这个流量入口,就得费心力去了解里面的条条框框。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并没有替代 Web 系统一样,即便接下来的两三年是微信互联网时代,微信小程序也不会替代 App。然而,正如 App抢走了一部分 Web 使用场景一样,小程序也会抢走一部分 App (工具类,社交电商类)使用场景。所以,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而言,没必要纠结要不要跳进小程序开发的浪潮里。如果是个人玩票学学也不难,如果是工作使用还是得聚焦于自己选择的行业,行业需要怎样的交互方式和载体,需要提供怎样的服务给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