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苑

从偶像崇拜变迁六十年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42人  江兆勇Jon

从偶像崇拜变迁六十年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
罗剑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景洪 云南 666100)

[摘要]:对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的回顾,发现偶像由政治式、英雄式人物过渡到草根时代的发展。由此折射出我国青少年价值的演变发展,由集体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由隐性价值转向显性价值观、从“无我”转向“有我”的价值观、一元价值向多元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偶像崇拜; 六十年; 青少年价值观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人民满足利益的手段和价值评价的广度、深度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研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诉求,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找到一些的合理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偶像的变迁
五六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时期,新中国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需要一个以英雄为偶像来号召广大的年轻人来建设的时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艰苦朴素的精神是这一时期偶像的标志,突出反映了我国早期期建设者的优秀品质。这时期的偶像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力是后来偶像无法逾越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一直影响到现代化的今天。
70-80年代末是一个孕育着变化、大地回春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木复,苏蓬勃生长。这个时期的偶像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各行各业冒出来。与六七十年代相比,80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的宽泛:它超越了传统的(榜样)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还有一种说法:过去英雄人物是生产型的偶像,而现在出现了消费型的偶像——娱乐明星。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过去一呼百应,全民崇拜。这时期的偶像崇拜已经从一元走向多元化了、从社会走向个人、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榜样走向精神快餐。[1] 90年代,由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取代了过去具有深度思想的文化形式,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这时期的偶像持续的时间变的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声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从90年代初期的创造了58场不败神话的米兰的荷兰三剑客到NBA的乔丹,从到“愤怒青年”罗大佑和崔建到 “无厘头”英雄周星驰和王朔都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90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进入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盛行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嘲弄正统、调侃权威的游戏态度使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盛行。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来自港台地区的娱乐明星,四大天王、张国荣、王菲、张曼玉等。一批获得成功与财富的企业家、知识英雄也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城、这明显带有羡慕与功利的色彩。[2]
同时体育界的大腕们刘翔、乔丹、贝克汉姆与库尔尼科娃的也大红大紫。进入新世纪,草根人物崇拜风声水起。 这个时期的偶像已经与上一代青少年的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下神坛的政治偶像很少在被人顶礼膜拜,曾经被主流媒体树立为青年楷模的榜样人物的魅力也不如以前了,[3] 各种虚拟偶像超人、芭比娃娃与史鲁比的风靡于世。易中天与于丹等这些“新学术明星”火爆全国,在大众文化中成为明星人物。通过“海选”而走红的李宇春顺应自身个性,彰显独特自我,展现中性美女气质,正好迎合了中性娱乐时代的来临,结果一枝独秀,粉丝无数。不管是风姐的狂放,还是哥的犀利给人们疲劳的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追捧,迅速秒杀了无数少男少女。互联网的出现让野鸡变凤凰的神话一幕幕上演……这是个偶像批量出产、成出不穷时代。
2、 偶像崇拜的变迁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建国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需要树立英雄或榜样来号召全国人民都来建设我们国家。这时期的英雄与偶像体现了为政治服务为目的的精神。执政者力图通过构建权利话语,让广大观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取得政治教育的效果。[4] 伴随着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阶级斗争的意识的大环境中,国家调动各钟媒体对当时的英雄偶像进行宣传,[5] 宣传唤起了青少年的感情和认知,产生了有利于宣传者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公民。宣传的感染力之一就是给青少年提供了帮助理解生活、评价事务的价值框架与价值标准。青少年总是被“偶像”或“榜样”的事迹所包围,“偶像”与“榜样”往往都是政治需要树立的典型,于是造成了英雄偶像崇拜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处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之下,社会经济结构中主要是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这二种形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三分天下的局面。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生产力,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也为人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经济的巨大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崇拜基础,及时出现的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MP系列等传播媒体的广泛的应用,为偶像的的流行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三)文化变迁。我国从建国初期崇尚精英文化时代转向大众文化盛行的年代。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国内的文化可以说是政治文化的代名词,高度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使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成为当时唯一崇拜的对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的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适应性冲击了原有的主流精英文化,青少年就是这种文化的狂热追随者、崇拜者。[7] 2000年以后,草根文化借助各钟媒体的形式宣传,造就了一批草根明星,掀起了“草根文化”的运动的热潮,“超级女生”、“非常男生”节目将这种“草根文化”推向了高潮。
(四)心理需求。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制约。这表明它的形成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偶像崇拜的心理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从众心理。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趋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同年龄阶段的人常常相互影响,青少年也不愿意偏离群体,否则个体就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得到群体的认可也是青少年情感归属的一种方式。二、模仿心理影响。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青少年倾向于模仿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强、有影响的人;地位低,能力很小且缺乏吸引力的人,难以成为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个性特点就是表演性人格,他们时刻关注自己是否是人们注意的焦点。
(五)教育偏失。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习教育深地影响了他们。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还在探索当中,“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多年了,但这指是无法兑现的美好愿望。由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因为学业的超负荷而过于缺少,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在漫长的必要学习时间里,被现实原则严密封锁。于是在有限的剩余时间里他们被压抑的本性就释放出来,冲向弗洛伊德的“本能”的快乐原则。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及精力都投向了“偶像”,只有这样他们内部的压抑得到释放,失衡才能得到平衡。[8] 另一方面,学校教材内容的原因。金庸的《天龙八部》和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被入选高中语文课文;罗大右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入选《大学语文》;刘翔事迹入选上海小学语文课文;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被选入上海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所有些,使青少年更直接地感受到明星、接触到明星,更加激发他们的崇拜。[9]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价值观演变特征
(一)集体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价值,社会倡导和实践的总体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原则。强调的是集体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其明确的集体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决定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范畴和价值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有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个体经济和大量的自由职业者等新兴职业的出现,由此形成了新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用和私人利益。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在经济结构中的合法地位的确立,为人们满足利益的取向和手段带来分化,人们的夹杂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时青少年的价值观较为普遍的关注、追求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感官的利益为皈依的价值取向。[10]
(2) 由隐性价值转向显性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前青少年价值观是以隐性为主显性为辅的价值观。那时他们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只能或者只愿选择隐性的表达方式。或许是由于那时的理想主义导致的言形不一、口是心非,社会对于显性的表达动机的正当性表示怀疑。显性为主隐性为辅的价值表达方式,显性价值指的是以外显的表现方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能够被人们明显感到的表现方式。[11]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思维的导向,社会压力、民间舆论的文化背景青少年选择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是在一些重大的自然事件、社会事件中的价值表现,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 ,这些事件对青少年的冲击非常大。他们表现出满怀激情的爱国主义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们超越自我,捐款、捐物、对民族尊严的维护等显性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有隐到显的转变既有强烈道德诉求压力的激发,也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上升的影响。
(三)从“无我”转向“有我”的价值观。“无我”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年代价值标准,它是符号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行政导向,在强调“革命”“奉献”和“牺牲”的同时,相对忽视了主体意识和利益所在。那个时代青少年所崇拜的人物也是一些“又红又专” 讲究奉献的英雄人物,社会提出的是“树立理想信念”、“重塑青年人的精神”、“一心为革命”等宏大而崇高“无我”的价值标准和命题,在某种程度忽视了青年人的“有我”。[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青少年这种“无我”的利他观念转向“有我”的利他观。说谓有“我的”利他观,并不是“大我”、“独我”的利他观念,而是看到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偶像的崇拜也转向各色各样的人物上,有商业巨子、文体明星、超男超男、IT富翁等等,他们中很多都是通过自助等方式完成一场野鸡变凤凰的神话。因此,改革开放后实现自我价值就成为当代青少年重建人生信仰的强烈要求。当今青少年在肯定自我奋斗的同时,也特别强调要有“利他”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四)一元价值向多元价值观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的偶像也从英雄式的政治人物回到歌舞升平的娱乐与草根时代。这种以政治为上的一元价值观尽管还被主流媒体反复强调与树立,但是他们的时代已经渐渐的远去。市场文化给青少年植入多元的人文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多视角的审美观,以前统一、一元的偶像已经让位于多元偶像的选择上了:从玩偶到人物,从国内到国外,从现实到虚拟。的确,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显示的快乐的、多元的、自由的与效率的当代青少年新的价值观。跳槽是家常便饭,从一而终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专业固然重要,但是专业之外的兴趣爱好也是人生第二春;对政治的厌倦,对权威的不满,但是从政的需求又强烈;对走后面的厌恶,但是又是腐败的制造者;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但实际生活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八面玲珑;同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结构共同发展的格局.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客观上造成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徐鹰,岳晓东.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与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2009(1):5-6
[2]岳晓东,张宙桥.青少年偶像与榜样之比较:香港、广州和长沙三地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学报,2000(1):144.
[3]周国文.榜样与偶像的错位——从偶像变迁看当代都市青年的价值观[J]. 当代青年研究, 2002(3): 29
[4]吴景平,徐思彦. 1950年代的中国[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19,214
[5]温海玲. 时势造偶像:解析青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8):25
[6]罗晓珍.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17
[7]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152
[8]罗丽榕,陈利华,袁宇.探析当代青少年偶像的变迁[J].南平师专学报, 2007(1):37
[9]]薛忠祥. 改革开放30年来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特征及教育策略[J].中国德育,2008(12):13
[10]徐贵权. 当代青少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J].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0
[11]金大陆. 从“有我的利他观”看“80后”[N].文汇报,2009-6-13(6)

作者简介:罗剑 (1983年4月-)男,彝族,云南景洪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教学及研究

联系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宣慰大道93号,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66610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