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闭嘴是一种智慧
1
周末早晨,儿子正在玩手机、听音乐,我一看才七点多,就对他说,“早上的时光是大脑最清醒的时候,用来学习是最合适了,下午再玩吧!”儿子听后放下手机说,“好。”
本来,接下来大家各干各的,我做家务,他去学习。我却没那么做,而是为了证明我所说的正确性,喋喋不休道,“如果把人的一生当成一天比喻的话……”没等我说完,儿子立即说,“行了,妈,求你别说了,我去学习。”
可我没听他的,坚持把话说完,“如果把人的一生当成一天比喻的话,那么早晨就是青年,你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间。”儿子头也不回,进书房了。
说完后,我觉得自己真是好笑,这可能就是当妈妈的所谓唠叨。儿子已经采纳了我的建议开始行动,我却还不算完,这不自讨没趣吗?记得儿子有次给我提意见,“妈,以后你跟我说事,把事说完就行了,我也不傻,不用讲那么多道理,OK?”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毛病,以前还觉得自己不是爱唠叨的人,觉得自己说的都很有道理,翻来覆去地论证,认为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但却没有从儿子的角度出发,他是不是乐意听,这是不是他想要的。其实,依他的理解能力,简单说事即可,根本不需要掰开揉碎说那么多。
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受众人膜拜,非常羡慕。于是对菩萨说,“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菩萨说,“可以,只要能做到不开口。”
流浪汉心想,这还不简单?他坐上莲花台后,面前每天嘈杂纷乱,祈福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有开口。
有一天,来了个富翁,他求菩萨赐予福德,磕头起身的空当,钱包突然掉了。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想起菩萨的话,又把嘴闭上了。
富翁走后,来了一个穷人,他说家人病重急需钱,求菩萨赏赐些金钱,磕头起身时,发现地上有个钱包。穷人很惊讶,以为菩萨显灵了,拿起钱包便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是别人丢的。关键时刻,他又想起了菩萨的叮嘱。
后来,又进来了一个渔民,渔民说,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刚要走,却被返回的富翁揪住,富翁认定渔民捡了他的钱包,两人扭打在一起。流浪汉实在看不下去,大喊一声“住手”,并把真相告诉他们,一场纠纷就此平息。
这时,菩萨来了,他问流浪汉,“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我看,你还是继续当流浪汉吧!你以为自己公道,但是你知道吗,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翁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正赶上风浪葬身海底。但要是你不开口,富翁损失一点钱但积了德,穷人家人的性命得以保全,渔夫因为与富翁纠缠,无法上船而躲过风雨,逃过一劫。”
最后,流浪汉悻悻地走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话说出来很容易,但不说,却是一种智慧,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修为。
3
做父母同样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感受,“我认为,我想要,你应该,你不该……”殊不知,一句句不该说的话,像一堵墙,把我们与孩子隔离开来,我们说得越多,孩子离我们越远,矛盾隔阂也越多。
所以,真该好好管住自己的嘴,有言有默。提示性的,告诫性的,点到为止;而那些琐碎的、重复的、无关紧要的,控制着尽量不说,压制自己脱口而出的冲动,给孩子自主安排的时间,让他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相信孩子,他会处理好。
可是要做到忍着不说,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如现在,尽管是周末,也该睡觉了,可儿子还在看电视,我强忍住没提醒他,看看他打算什么时候去洗漱。
难度很大,最好用胶带把我的嘴封上,嘿嘿。但没办法,我必须得学会闭嘴,少说两句,我要相信他会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