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学分你修好了吗?
最近读了《向死而生》,这本书是李开复患癌症后,在确诊、治疗、康复期间写下的一些人生感悟。
原著封面书中提到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指出,认真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作者经历这些,而感悟远不止这五个阶段。
死亡
我们生下来,就开始一步步、一天天走向死亡。尽管这段从生到死的路程有多长,无所得知,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我们心里非常明白,这一天终会到来。
什么是死亡?就是闭上眼睛,心跳停止那一刻吗?仅仅是在那一瞬间,与死神对视一眼,然后魂魄出窍吗?
死神总是这么恐怖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死亡,不只是这么一个瞬间或时间节点,它还代表了我们彻底与这个世界告别,意味着从此不再有未来和明天,所有的亲人都将与我们无关,所有的财富、名誉、地位都将烟消云散。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认为,“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反过来说,我们之所以对生之意义体会不深,很重要的是没有濒临死亡的紧迫感。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为了地位……而独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认真思索为什么活着。
准备
死亡,必然发生,影响巨大。我们做好迎接那一刻的准备了吗?
患癌之前的李开复,没有准备好。当在PET检查的电脑屏幕上,看到自己腹部26个肿瘤形成的亮点后,他明白自己罹患癌症已确定无疑,这时他忽然想到的是,“如果我的生命,所剩无多,现在该做好哪些准备?”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做了一些准备。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十七岁时读到一则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句话对他影响深远,他每天早上都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但即使他意识的比较早,在于癌症抗争了8年后,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留下了最后的话:“此时,我在躺在病榻上,回顾我的一生,我意识到,我一生所骄傲的所有的名声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显得毫无意义。.....现在我知道,当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来维持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应该追求那些跟财富豪无相关的其他东西。那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感情关系,艺术,或许是年轻时的梦想......”向乔爷致敬
当我们年轻时,总是朝气蓬勃、心怀梦想,给自己规划了无数种人生,期待着各种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自己脆弱的不堪一击。假如,我们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从死亡的时刻开始,想象那一天最在意什么、最期待什么、最不希望什么,那一天到来时亲人什么反应,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现在的每一天,可以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努力完成心愿,规避不想发生的事,活得更清晰,目标更明确,真正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爱
死亡来临时,所有外壳褪去,我们还原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被职位包装、光环笼罩的人,不再有尊卑高下、贫富美丑,除了能活多少天之外,关心最多的就是“爱”。
最重要的是,爱自己。这好像是一句废话,我们谁不爱自己呢?可是,我们是如何爱自己的呢?为了升职加薪,我们熬夜加班,这是爱自己吗?为了好友相聚的欢庆热闹,我们胡吃海喝、深夜唱K,这是爱自己吗?
李开复也在病后思索,以前认为的“无所不用其极地做到最大化影响力、最大化效率”,特别是随着名声大了以后,已经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他开始明白,健康是对自己的承诺,逐步关注饮食、睡眠、运动,追求80分而不是100分。健康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养成,极大地促进了他癌症的治疗和康复。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包容自己,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
最核心的是,爱家人。李开复是个幸福的人,有一个哥哥、五个姐姐,是家里的老幺儿,病房里、康复时,这六位“老天使”轮流呵护,有的做饭煲汤,有的陪床看护,有的给专业建议,手足亲情温暖四溢;有宠爱他的老妈,尽管已经失忆到不认识他,但子欲养而亲仍在,这是多么大的安慰;有对他爱之甚深的妻子,虽然没有方向感、缺乏社会经验、甚至有些迷糊,但正是那份气定神闲给了病中的李开复多大的信心和鼓励啊,无怪乎被朋友成为“上古天真之人”;有两个可爱而有孝心的女儿,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和安慰。尽管在病痛折磨之中,李开复会心情糟糕,时常发脾气,但在这么多家人爱的包围中,他心理能量恢复的很快。之所以他病中能得到这么多爱,与平时他爱家人也分不开。
家和万事兴去爱身边人吧,趁着父母未老,多陪着聊聊天,多发现他们日常工作的价值;每天拥抱、亲吻自己的爱人,告诉TA 你爱TA,让这份感情天长地久;用心去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体会长大的每个阶段的欢笑和痛苦,与孩子一起进步。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人生短暂,死亡课的学分,我们修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