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前班的小朋友面对新的环境?
幼儿上学前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所生活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学前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学前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学前班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帮助孩子适应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及早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
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学前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学前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学前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学前班,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家庭和亲人,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是不是不来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学前班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群体生活的幼儿园这一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学前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孩子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