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中考试后聊孩子的教育 - 草稿

2020-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aloe颜

近日早晨送完闺女上学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位爱学习的姐姐。我俩聊了很多有关孩子的学习、成长,最后俩人都觉得:说到教育首先应想到成人自己的成长与学习。教育是针对所有人的而非只是小孩子。

了解我的知道我近些这些年非常喜欢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除了孩子情商课的家庭教育课之外我还在上另一位老师的网课,这两位老师是侧重点不同,是的我同时学习这两位能量强大老师的家庭教育课程。

很赞一个观点,也是现阶段认可的主要观点,不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正面管教还是华德福教育,好多流派课程都是这样讲,很多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与孩子建立尊重和信任,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培养。

深层次、从根儿上理解孩子,找孩子身上的发光点,学会转变观念和转变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和孩子,叫ABC理论。(外界事件为A,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为B,而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称ABC理论。)认为引起人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比如姐姐说到她家孩子说深点就哭了,除了可以说是心里脆弱,更加应该看到的是孩儿自尊心很强,孩子自己很想好,不想被说。孩子自己本身很想好这是多难得啊。而且很多孩子,在被成年人没皮带脸地说之后没事儿似的,其实很多伤害都埋到深处了,还是哭出来更好吧,做家长的多正向引导。培养孩子真是个系统的(家庭成员体系、家长认知体系)、长期的事儿,忘记是哪本书说,比造火箭还难的工程,几句话是道不明的,只能是肤浅、片面地说说而已。因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太多太多了。

难也要尽力好好做,我们作为成人本来能力就可以,咱起码不弱。这就是在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呢。重视教育、愿意付出精力研究家庭教育,家风很好,最终我们孩子成人、成家后都会很好,充分地相信孩子,那些不相信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对自己的认可也不够呢,是不是首先没有充分的信任自己呢?

撬动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家长的观念对了,我们逐渐的就会用“撬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说话聊天了。我们聊这些,两人都认可这些理念,而有很多不认可这样的观点,会觉得这些都是惯孩子之谈,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我潜意识根本觉得不想和这人说清楚,更或者是对方傲慢地按自己的理解去误解,然后根本不想去了解这些知识,很多种可能。但大家愿意看到这里大多也想探讨一番了。•ᴗ•这个好与不好,这个度怎么掌握,每家的定义太不同了。和孩子好,不是咱惯孩子,而是从内心深处理解孩子。多看书多学习吧,我们自己能在其中找到答案,自己的学习成长的状态也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姐姐说她家期中考试语文没问题,数学附加题错了一半减五分,英语是一道很简单的题做错了减二分;书写不行,现在在托管班,是很好的老师教的,效果不是很好。自己也认识到对孩子现在有点双标,明明告诉自己不要那么看重成绩,但是发成绩还是会紧张,所以还要多加修炼。

我说姐,我也有时候会有点紧张成绩,做的也不够好,偶尔会对孩子说话态度不好,也还在修炼的过程中。我家是语文扣一分,一个不该扣分的点。卷面分差一分满分。英语扣一分,也是回来一问,会。数学扣一分半,一个算完了落写得数,一个加法进位,扣得都是会的分,附加题都得。我觉得以前都是满分啊,这都会怎么还……还是严谨度不够,差一点点。

但是再想想,能看出来孩子是很想好的,我们成年人保护好她这个自己很上进的状态就好。家长什么都不说了,她自己慢慢就学会复盘了,引导孩子,管住嘴不容易。

要全方位的看咱自己的孩子,仅盯着成绩看的那不应该是我们家长。这个姐姐学习特别好,我问她,你那时候有人要求嘛?再说了,我们也都是不完美的大人,比如我也有我的弱点,我的弱点不少呢,大人有大人的弱点,只有跟咱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

姐姐还聊到觉得自己孩子骄傲,比如上课时不屑于听别的同学的答案;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没有条理;还有吃饭、做事会磨蹭。羡慕我们家的轻松应对。

以前别人如果和我说这些我都觉得“具体问题怎么办?”我更想听到的是具体答案:骄傲,那得让孩儿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啊。表达能力提升,那要家长的表达能力提升来熏陶孩子。磨蹭,那得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而非仅是时间管理,从某某某方面入手,每天坚持,贵在坚持啊。现实呢,现实是人每天都在成长,成长的各个阶段“问题层出不穷”,但我们能站在高处再看,不被这些事儿拽着。站高了看会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切都是成长的土壤。

我聊起最近就知道一个表现的特别出色特别优秀的孩子,中间是繁杂总总的了解,总结下来就是咱们千万别总对孩子表现出来不满,成人气势大本来就比孩子的要强势,我们可以好好的表达。我们做家长有边界、有原则、有底线,但是更加要、一定要好好的和孩子唠嗑。拿孩子当个正常的有自尊的人看待。我们也看到很多不排除我们自己在外的家长,拿孩子就是当装面子的一个手段,或是不聊孩子缺点就不能唠嗑的。咱们觉知到这些,就从中总结,想想是否按“植物生长规律”来要求孩子了吗?但也不能就认为这样家庭的家长一点没优点,咱们取长补短多多总结嘛。对孩子好是正事儿,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时间长了孩子不会跟咱藏着掖着的,特别养的是闺女,肯定会有一天不是啥啥全都跟家里说,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但咱们注意家庭教育的家庭尽量的让孩子敢和咱们唠唠,觉得咱是可以沟通的,看问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的、民主的,孩子有观点时想和咱说说。这么想就很想跟自己娃儿好好的说话聊天了吧,接纳、接纳、接纳孩子的一切。理论说起来谁都会说,我也懂,实践、成长、修正调整再实践执行,各个家庭的表现都不一样了。家庭塑造人,家庭潜移默化的教很多很多学校教不了的,每个小孩都可以被“塑造”成特别懂成年人想听什么样的话,想看到什么样的表现。那样的小孩的童年真的还是纯真的童年嘛?

这样想是不是就觉得我们能看到自己孩子很努力,有时有点小傲娇,有点小磨蹭也都很好了。每天切实的夸娃儿一个点带有细节描述的长处。所谓的短处背后都是优点,可以聊、可以引导、可以撬动。我们自己先认可自己,然后孩子认可自己,之后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人都是深度的改变之前必是接纳,成人也一样。优点背后必带弱项,弱项后背必是优点。看我们大人怎么引导,所以得先成长的是成人。

话又说回来,思维观念地转换,重新思考一些事,的确是,如果孩子拥有大量(大量一词又怎么界定呢?)的物质可能会降低勤奋和坚定程度,把拥有的这些看得过于简单,可能会适得其反,扼杀人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坚毅者的最佳方式,兼具强硬严厉和关心爱护两种类型同时存在的关系。学过正面管教的是不是想到正面管教课程中的“温柔且坚定”。我想起《崂山道士》中家里最受呵护的最小的孩子王生,“恐娇堕不能做苦”,好逸恶劳,一事无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沉得下心,谦虚好学,才能够有所成就。不能一直把孩子当作弱者来呵护,被帮助的习惯了,会习得性无助,老话讲惯子如杀子。“吃苦一阵子与吃苦一辈子”这是需要去和孩子唠透彻,去引导和撬动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悟懂这个理。

如果我们成人有很多事没有深刻的思考再思考,也许,只是也许哈,会更大可能的导致事与愿违。觉知一下,和孩子喊时的家长都特别愿自己的孩子好。长久看这个世界很简单,这个世界也复杂,程度超过我们想象。人生在一个“悟”字,也在一个“度”字。

姐姐的原话夸:你现在越来越知性,说话越来越有深度了,是娃给你带来的改变,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果然可以让人变得更优秀。是的,优秀是谬赞了,但是在改变是真的,我就是例子本人:一个人想成长,激发本体生命力即可,自己觉得有用、有意思、有趣味,会想把事想明白,学习怎么想然后再想,我还在学习怎么想的过程中。共勉。•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