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你给的爱,是阻碍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其实不晚

很多家长错在把一切都当成了爱。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爱。

这不是真爱,是阻碍。

张晓最近从婆婆家搬出来住了,因为婆婆实在是太勤快了。

张晓和孩子玩滚皮球游戏时,孩子玩的很开心,不停的咯咯咯笑着去追球,婆婆过来看了一会,就开始帮孩子捡球。

完全无视孩子口中奶声奶气的“我来,我来”,依然自顾自乐呵呵的去“帮忙”捡球。孩子起初还跟着球跑,可是慢慢的发现奶奶会帮忙,就站在原地不动了。

这类事发生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在孩子刚学吃饭那会,孩子不停的掉饭菜在桌子上,婆婆就开始给孩子喂饭。

在孩子出门的时候,看孩子半天也穿不上鞋子,就一把抱起孩子,三下两下的穿好。

不光是小孩子,有时张晓刚把孩子交到孩爸手里,让孩爸抱一会,或者让孩爸帮忙换纸尿裤,婆婆要么冲出来代劳,要么就来句口头禅:“噫,他会个什么哟。”

张晓知道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光自己的孩子长不大,连自己的老公也长不大。

相信张晓婆婆是无心的,她只是认为自己在给予孩子最直白的爱。却不知这样的爱实际上阻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探索能力。

对于大人来说,捡球吃饭穿鞋子都是无比简单的事情,在孩子眼中,这些都是他们充满奇趣的第一次。

为孩子代劳,不止破坏了孩子建立自信的第一步,还妨碍了孩子初次体会挫折的机会。捡球摔倒,菜到嘴边掉了,鞋子半天穿不好甚至穿反了,都是一次次小小的挫折,孩子会从挫折中学习怎么站起来怎么做的更好。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进步,从进步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我能行”,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信,以做好未来应对人生更大挑战的准备。

这样代劳,看似勤快,实则是懒,懒得花时间去等待,等待孩子每一次慢吞吞的尝试,等待孩子体味挫折体会进步,可是与以后的失恋失业创业失败比起来,现在的捡球吃饭穿鞋,又算的了什么呢?你能帮孩子穿鞋子,你能帮他工作恋爱交朋友吗?

小阳最近带儿子去买玩具,儿子边看边选时,小阳已经大致猜到儿子会选托马斯海盗船了。

可是她不是很喜欢,因为家里同类玩具太多了,而且价格还不便宜(398元),同样的价格,小阳更希望儿子选择另外一款带有升降机的赛道跑车,至少这款家里还没有。

果不其然,被小阳猜中了,小阳开始“殷勤的”给出建议,试图说服儿子放弃托马斯,买升降机。小阳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这不是出于爱,而是自私。小阳怕花大价钱买回去的玩具,孩子因为玩具重复哭闹,而小孩的哭闹声会让小阳感到脑袋都要炸掉了。小阳极力的给出建议,并不是为了孩子,而是自己疲于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关键也懒得去学习怎么处理。

成长,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决定之错。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表面上是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其实一并交给孩子的还有担当,为自己所做决定负责的担当。

正所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自尝过才懂得。让孩子自己做主,哪怕是错误的选择,孩子从中也能逐渐明晰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做的怎么样,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成年人,他们看似成年,实际上对自己一无所知。工作是家长安排的,对象是家长介绍的,甚至成家之后的家务琐事也会有家长插一脚干涉。一旦工作不顺心,恋人不可爱,这些成年人就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然后大喊自己好迷茫。

一两岁时的难题父母可以毫不费力的解决,那二十岁三十岁时呢?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2016年11月12日,哈尔滨某售楼处门前,一男子当街殴打自己的父母。先是一拳打向了父亲,接着跳起来用膝盖撞老人的头,随后又朝老太太打去,老人躲闪不及,只能用手遮挡,后来被路人报警制止。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男子殴打父母仅仅是因为老人给自己买的婚房太小,而这套婚房已经搭上了两位老人所有的积蓄。

这样的新闻不少,比如为买新出的IPHONE打骂父母的,再比如索要钱财不成,把六十岁老母亲打到卧床不起的,每每看到这类新闻,我们在感慨孩子不懂孝道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省下父母的教育方式呢。

为什么要把怒气发泄到年迈的父母身上?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连自己挣钱的能力都没有吗?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子女向父母伸手的“懒惰”?

父母能给予一百一千,等到孩子张口要十万一百万的时候呢?

父母就算能够填补孩子物质的黑洞,精神上的空虚又该怎么满足?

认识一个90后富二代,自幼国外长大,家底丰厚。豪华跑车,家族企业自是囊中之物,可是他偏偏要回国创业,他说,家里给的再多,也不及自己赚到的有成就感。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归属,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前三种属于低级需要,一般通过外部条件可以获得,后两种属于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获得,而且人类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换言之,即使你给了子孙金山银山,你也无法满足他对于自我实现的渴望。

前段时间刷屏的番茄炒蛋视频,儿子不顾时差让父母教他做一道网上随手就能搜到的番茄炒蛋。可怕的是,这个儿子不会切番茄,不会打蛋,不知道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更可怕的是,他的父母为他拍了完整的视频。

毫无疑问,他的父母很勤快,而且勤快了一辈子。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孩子读书期间,一切以学业为重,所有家务活家长全包。这样的父母最爱说:“你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事不用你操心。”

或者,在孩子帮忙洗碗时打碎的第一个碗开始,父母就揽下了一切。

这不是在给予爱,而是在剥夺。

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剥夺孩子获取自我认同的快乐。

父母不妨换个角度安放自己的勤劳与热情。

演员孙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次她给孩子买了几盒颜料,满心希望孩子安静的画画,谁料到颜料弄的满地都是。

孙俪没有制止孩子,任由他们肆意挥洒创作激情,随后自己再用了一小时清理战场。

收拾孩子探索过后的狼藉,好过一开始就按住他的双手。

拭去孩子摔倒过后的泪水,好过一直将他抱在怀中。

回应孩子遇到困难的求助,好过从头到尾大包大揽。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常常将为孩子“做什么”当作爱,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不做什么”才是爱。

当你要伸手干预时,问问自己:“这是在剥夺孩子的权利呢,还是在给孩子力量?”

探索,挫折,思考,解决。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只有先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里完成了这一过程,才能够带着足够的信心去应对更大世界的挑战。

正如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所提倡的,父母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必做,让孩童自然发展,不要成为其自由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儿童的生命从内部开始逐步获得发展、完善,就像蝶蛹在茧中逐渐演变成蝴蝶一样。如果我们阻碍了这个过程,就是在用暴力摧残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