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博士的艰难求职路
《别了,北上广》这本书通篇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自视甚高却又郁郁不得志的大龄、中年博士艰难的求职之路。文章开头写的很现实,绝大多数大龄博士都是因为工作、生活境遇不理想,指望通过读博改善目前的状况。作者自己学历不够、年龄大等诸多劣势是造成求职不顺利的最大原因,而妻子的工作始终不能解决也是因为自身学历不足造成的。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是用来警醒他人的一本反面教材。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想法和感悟。
关于第一学历
第一学历非常重要,在今后的一些求学、求职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它造成的影响确实深远又长久的,可以说是背负一生的烙印。既可以是你通关的敲门砖,又可能是绊脚石。就像我们系统有一次省政法委选调干部,就要求第一学历必须是211类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所以大学选择很重要,如果可以尽量选择211、985类大学。可以说,职业竞争从高考分数、学校选择就开始了。
关于部分学校工作人员满身官僚作风
这可能是机关人员的通病。书中写作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机关工作人员的轻视慢待,我也是感同身受,我在毕业后回校调取档案的经过就极其不愉快。
2011年6月底,单位要求应届毕业生审查需要报到证,而我因为报考错过了学校的领证时间,只能再回学校取单位发的调档函,自己去就业中心办报到证。那时候同学们都毕业离校了,我打电话联系到辅导员,他说因为岗位调整工作交接给了一个姓田的参谋。我在学校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找到他,他却随意答复我说找不到了。辅导员明确说交到他手上了,而且是关系到别人工作这样重大的事,他却是懒得找,敷衍了事。后来我还是托关系找到了校领导,他才找了打电话叫我去取。可见其势利冷漠,实在凉薄。
我拿着调档函马不停蹄的赶到学校老校区开证明,办事那人本来态度挺好,挺顺利的就给我开证明了。但我因为有个问题不清楚正要细问,他正好接个电话,我就等在一边听他客气的回话,可能他觉得自己语气太过卑躬屈膝,就呵斥我怎么还不走。我也觉得听别人讲电话不好,就先去门外等到他打完电话再进去问清楚。当时出了校门我就想,以后再也不要和这里有任何交集了。后来我也确实再没有回到过母校,毕竟它留给我最后的记忆实在太难堪了。
关于求职目标
很多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目标地不明确,全国撒网,这就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力的浪费,成本过高。所以大学期间出去旅游也是有好处的,多出去走走看看,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喜欢哪些城市就深度了解当地的情况,这样求职时就能目标明确,重点考察目标城市的就业机会,免得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既耽误时间又浪费机会。
关于就业形势和自我定位
作者可能在军校内部工作时间太久,与社会脱节,固步自封,也因为如此才会对一些诸如就业形势、自身定位和求职目标等本该早做准备的事情,却花费宝贵的一年时间才有所体悟。现在很多优秀学生们的教育背景,不仅有211、985的本科学历,还有海外硕士、博士经历。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见大家竞争有多激烈。所以,还用十几年前的老眼光看问题,想着区区一个博士学位就能解决全家生存问题,作者真是太天真。
文章通篇充斥着对现行人事体制的不满,说什么将国民分为三六九等,整个一个大龄愤青。作为一个已过不惑之年,还有过20年工作经历的中年男性,对现行体制政策的了解如此浅薄,实在让我深感意外。
文中有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男方是国企的高级工程师,女方是政府机关清洁工,俩人退休后丈夫的收入不及妻子的一半。他所说这样的极端例子极不恰当,而且显示出作者对政府机关完全不了解,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难道他以为政府机关里的清洁工还是干部身份、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不成?难道国家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公务员招考,就是为了把大学生招进来当清洁工不成?社会新闻里出现的高学历人才争相竞争环卫工之所以会成为热点,还是因为稀奇少见呗。
倘若像他说的所有人身份待遇一样,那对于一些寒窗苦读多年,又为备考公务员考试殚精竭虑、甚至付出整个家庭的资源、精力的同学又何尝公平呢?求职拼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学历、能力和素质,某个好工作甚至是整个家族费尽心思、人脉和资源才得来的。这些可能是别人家累积三代才获得的机遇,你就想凭着多读几年书、多写几篇论文和博士学位就拼得过,未免太过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