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绘本:乾隆的枕边书,打开海底世界之门
从前,有一个叫聂璜的少年,他住在钱塘江畔,经常看到很多形状各异的水生物种,这让他对这些水生物种特别感兴趣。
因为他好学,又对水生物好奇,因此小小年纪的他就翻阅了许多书籍,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着数不尽的生物。不仅如此,他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他长大后,开始拜师学画,成为了一位画风独特的画家。
由此,聂璜的梦想之旅也正式开启了。《海错图》也由此而诞生了。
《海错图》的出现,堪称中国最早的“海洋馆”。由此,中国人也拥有了自己的“海底世界”。它不但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枕边书,在清朝末年还被当作礼物赠送给慈禧太后。
“海错”的“错”字,意思是交错繁杂、种类繁多。汉朝时,古人便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
在《海错图》中,聂璜一共画了300多种生物,他每画完一种生物,都要配上一段文字,有的是他实地考察的记录,有的是关于文献的考证,还有生物的产地、习性、外形,以及如何食用等。最后,他还给每一种生物做了小总结,有时,他还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想。
为了科普海洋生物知识,文小通编著了这本少年读典籍《呀!海错图》,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世界。
书中所记载的生物,有些因为太过奇异,都没找到它的原型,而有的经过验明正身后,也作了身份的说明。
比如“天虾”,因为它会飞,当地人叫它天虾。聂璜还在书上看到,当天虾落进海里时,会变成海里的虾。还有他认为蝗虫能变虾,虾能变成蜻蜓,什么颜色的蜻蜓就是什么颜色的虾变成的。而现实是,这其实不是虾,而是蜉蝣。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民间故事。比如,在讲“海㹠”时,书中插入了海㹠与懒妇的故事。因为古人用海㹠脂肪点燃的灯,放在玩乐的地方,灯会很明亮;如果放在读书的地方,灯就变暗了。对渔民来说,海㹠是不祥之兆。
在讲“石首鱼:时,书中插入了吴王和石首鱼的故事。
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奇遇,从书中,孩子们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知识,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满足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
小朋友们,你们从聂璜身上都学到了什么呢?不妨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