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故事思维?
今天在看西蒙斯的《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书中以他外祖父经常讲的一个笑话开始。
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就直接借用了,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男的走进了一家宠物店,说道:“我想要只会说话的鹦鹉。”
老板说:“好的,先生,我们有两只会说话的鸟儿,这只绿色的大鹦鹉特别爱说话。”他敲了敲笼子,那只鸟便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它背得出整本《圣经》,我还有一只红色的鹦鹉,尽管是只小鹦鹉,不过也正在学习,他提示鹦鹉说:“polly想要块饼干,小鹦鹉重复道:“波利想要块饼干。”
那顾客说:“你教我怎么训练鹦鹉说话,我就买了那只小鹦鹉。”
宠物店老板说:“没问题,她和男顾客坐下了,花了几个小时教男顾客训练鹦鹉的方法之后,老板把小鹦鹉放在笼子里收了钱,男顾客回家后就开始训练鹦鹉说话。
一周之后男顾客怒气冲冲的回到了宠物店。
“你卖给我的那只鸟根本不会说话。”
“真的? 你有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宠物店老板问道。
“有啊,一点也没偏差。” 那顾客回答道。
“哦,也许那些鸟有点寂寞。跟你说吧,我卖给你一个小镜子,你把它放在笼子里,小樱我看着他自己的影子,一定会很快开口说话的。”
男顾客照做了。三天之后,他又回到了宠物店。“我想退款来。那鹦鹉根本不说话。”
宠物店老板想了一下,说道:“我猜那鹦鹉是觉得无聊了。给他点玩具玩给拿走这个铃铛送你的,放到了笼里,给它找点儿事儿干,他自然会开口说话的。
一周之后男顾客又回到了店里,比前几次更生气了,他冲进宠物店里,手里拿着一个鞋盒。“你卖给我的那只鹦鹉死了。”他打开了鞋盒里面就是那只可怜的小鹦鹉,“你把钱退给我。”
宠物店老板感到十分惊讶!“实在抱歉,我不清楚怎么会这样。但是你能告诉我……这只鹦鹉有没有试着说话?
“嗯,” 男顾客说,“他确实说过一个字,就在他死前说的。”
“它说了什么?”老板问道,男顾客说:“它说‘吃——’”
可怜的鹦鹉,它是被饿死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段子,从这个故事里面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作者觉得其中的意义就在于像那只鹦鹉需要食物一样,在现实沟通中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些故事元素。我们急需要有意义的故事,而那些有意义的故事被淹没在毫无人情味的信息里,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很好的故事,实则不过是给那个忍饥挨饿的鹦鹉镜子和铃铛一样无效。(说实话这个地方读得不是很明白,当然也不纠结)。
看了这个故事后的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讲故事,因受众不同,故事内容也会有所变化。了解听故事的人的需求,或者站在听故事人的角度去诠释你的观点,而不是被段子里面如“镜子和铃铛”一样的东西混淆视听,故事才会被赋予意义和价值。
那是不是就是为了迎合别人,违背自己的内心呢,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呢。讲故事本身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就如蔡康永在《情商课》里面说的:情商的出发与归宿都必须是自己,不然讲情商就没有意义,追求情商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了舒服地做自己。如果你讲的故事,违背了你自己的内心,是很难去打动别人的。真实的经历和真诚地讲故事才最是动人。
所以我理解的故事思维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思考,以你的视角将自己的经历,或者别人的经历,又或者是一本好书、一部电影,充满人情味儿地传达给你的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