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鸟
沿城墙步道闲逛,曲径通幽,树木婆娑,倒是一个清静雅致的去处。忽见前方树上挂了不少鸟笼,一旁的凉亭里七、八个老爷子喝茶聊天,笼子里的鸟叽叽喳喳叫着。
忽然“提笼挂鸟”这个词就栩栩如生了起来。
也不是第一次见到挂在树上的鸟笼,北京东路的银杏树上,北京西路的胡杨树上都有着巍为壮观的鸟笼规模。但是难得的是今天有时间,而且笼子挂得不高,我可以看到笼中鸟。
大大小小十几个笼子,有的鸟小如麻雀,也有的大如喜鹊,反正我一个也不认识。无论大鸟小鸟,都在笼子里如一只没头的苍蝇四下乱转。看它们急不可耐却又无计可施的模样,我那很容易滋生的同情心立马波涛汹涌地泛滥了起来,对呆头鹅同学说,“养鸟的人把鸟关在笼子里,真是没有人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活生生剥夺了鸟的自由。让鸟们在天上飞翔不好嘛?”
鹅同学难得的和我立场相同,一致谴责起养鸟的老男人们。
想起汪曾祺老先生曾写过一篇小文叫《北京人的遛鸟》,依稀记得里面说因为要让鸟习惯于笼子里的生活,但又不能让鸟完全忘却热闹的自然。忘记了大自然,鸟儿就不会叫了。不会叫的鸟儿,其意趣就要少了很多。为了让鸟葆有叫的能力,养鸟人要常常“遛鸟”,而且最好的结伴同“遛”,这样鸟儿有伴,人也有伴。而且鸟们在一起,还会比赛着叫。那叫一个好!
如此说来,眼前这些在笼子里团团转的鸟儿,也有可能不是因为面对笼子外面就在咫尺却不可亲近的本色自然而着急上火,倒有可能是因为听到身旁鸟妹妹那婉转娇啼而肾上腺素急剧上升却无法释放而心急火燎?
想来是我多虑了 ?兴许人家鸟哥哥鸟妹妹早已习惯了笼中生活,至少有“房”啊,出门还有专人护送,不用拍扇翅膀出苦力,更不会有风吹雨打。唯一要做的是爱惜自己的鸟毛和维持会叫的能力,便可以高枕无忧,安度一生了。
对于人,怕也是这样吧?你若要无拘无束的自由,就得拼命地飞翔,有时逆风,有时雨淋,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你若不那么向往自由,也寻一个手提诱人笼子的主子,把自己关起来。这个主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什么你需要的比如金钱,比如权力,比如美色。
当然这世上从没有不受束缚的自由,因而笼子无处不在。难就难在如何在牢笼中戴着镣铐跳舞,如果没有被”遛“,我们就不得不自己”遛“自己,毕竟作为人,我们并不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