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组诗教学逐字稿(完整版)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是谁呢?(杜甫)对,杜甫。朱德赞他: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郭沫若称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他的两首诗歌。(呈现课件)
师:我看了大家的预习单,我想请昨天语文预习作业做得最快的同学来说说,在读了诗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句式上,《石》是五言古诗,《茅》属于歌行体,大多以七言为主。韵律上,《茅》多次换韵,有ao、i、e、ie、an、u等。
师:那两首诗分别写到了哪些事呢?
明确:《石》写官兵征兵时的事情,《茅》写杜甫所住的草堂屋顶被风掀翻,屋漏偏逢连夜雨。
师:大家按照我和书本给出的提示,预习的效果不错,那再考考大家,“有吏夜捉人”时,杜甫在干什么?
(生读诗歌并思考)
师:杜甫在投宿期间,耳闻此次事件的发生。他没有选择站出来制止,只在事件发生之后,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正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点当中的第一点,“描写的客观性”,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动乱的社会。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杜甫诗歌中的现实感。
(板书:描写的客观性杜甫 旁观角度)
师:有点难了吧,别急,我们看一首小学一年级的诗歌。这是我们家孩子作业当中的一道题,大家来帮帮忙,看这两处填什么。
生:孩子,你的师傅在家吗?
生:那他去哪里采药了?
师:大家很棒,果然是拿了小学毕业证的。像这样的形式,叫做藏问于答。大家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哪首诗歌中有呢。(《石壕吏》)
师:我们来读读老妇的这段话。(生读)那大家来说说看,石壕吏到底说了些什么。在石壕吏出场前,先找找感觉。如果石壕吏跟妇人用一个“嘿”打招呼,会怎么说。你来试试。
师:从哪里可以判断是这样的语气呢?(生:吏呼一何怒。)好,开始构思你们的对话。
师:老妪这番话,重点是要表达哪个字?(生:苦)那我们看看妇人到底苦在何处。她的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其中两个儿子在最近的战乱中死亡,她忍受着丧子之痛。而家中呢?(生接着说,明确:家中仅剩下老弱,贫苦无依。)最后,官吏仍然不放过这家人,老妇人只得自己亲自应征,片刻不停留。这丧子之痛、生活之贫、服役之艰,成了压在老妪身上的三大苦头。
(板书:形象的典型性吏 怒 妇 苦——丧子之痛、生活之贫、服役之艰)
师:那这两首诗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细节。《石壕吏》一文中,官吏征兵本很正常,可是杜甫称之为“捉人”,老翁有门不走,非要“逾墙”。杜甫没交代妇人去了哪儿,只说天明“独”与老翁别。这些细节写出了官吏的凶残,老百姓的恐慌,也道出了杜甫的担忧与无奈。那大家试着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任选一到两个细节,利用思维导图将你的思路呈现出来。
(生探究,师投屏展示成果)
师:两首诗歌用不同的手法反映了现实,那学习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对两首诗歌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明确:《石壕吏》客观记叙了官兵征兵的场景,刻画了残暴官吏和无助百姓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叙议结合的形式,刻画出诗人自己的贫苦、无奈,更真实地表现战争残酷。
师:有人说,杜甫在看到官兵捉人时为什么不出手相助。你们理解吗?
师:我们先来看看杜甫在不同的年纪留下的写实诗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请大家打开助读资料,我们一起来认识杜甫。24岁,他第一次科考失败,心中仍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9岁,困守长安,见国家动乱,写下《兵车行》。(生)43岁,他见到自己的小儿子被饿死,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46岁,他目睹官兵捉人,心怀忧思,写下了《石壕吏》。47岁,与家人分别,不通音讯,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生)49岁,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51岁,收复河南河北让他“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们会发现诗人的喜忧都与国家、人民有关,而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必然举措,他不得不支持却又充满对人民的同情,堪称诗中圣人。
而他的一生,他用了“悲”“多病”来概括。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场安史之乱。一场战争,成就了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却带给了包括杜甫在内的无数人民无尽的痛苦。
师: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有俄乌冲突,有家庭混战,也有同学间的打打闹闹,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让天下广厦皆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