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珠宝有文化之后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禾叶兄弟

玉、黄金、首饰,珠宝首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配角角色,仿佛可有可无。只有在重大节日活动时人们才会打开盒子拿出它。非必需品非必备品,作为奢侈品的珠宝并不像衣服和米面一样,占据重要地位。市面上珠宝种类玲琅满目,戴不戴珠宝,美与不美似乎没人在意。

恕我知之甚少,我以为珠宝只是一种手工艺品制作,无他。实则珠宝行业发展悠久,仿佛跟着人类的足迹,成为不可小觑的文化。是的,我们可以称它为文化。

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龙山文化,珠宝的历史无处不在。

磨骨成串,制石为饰。再有玉器,金银等更多材质。随着考古工作者不断深入发现,人们不断对以往的历史判断做更改修正。中国夏商时期以青铜饰品为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那时其实已有非常精美的玉器存在,比如良渚遗址中发现许多玉琮之类。同时人们逐渐发现夏商之前还有很多骨做饰品。

令人惊叹的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在公元前29至26世纪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大量雕刻精美的玉器。雕刻细致图案别致的龙形凤形玉佩,表面光滑细腻,采用镂空雕刻,轮廓清晰线条刚劲。放在当下如果复制这些饰品,仍十分漂亮,具有大气上档次的设计感。

由此引发诸多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真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吗?观看那些饰品,现代许多饰品并未有明显超越。相反许多饰品的技艺和造型远超现代,并显现出浪漫或恢宏的造型。似乎在古代,人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开阔更有想象力。

加工技艺方面也令人深思,玉器是一种较为坚硬的石头。按照今人说法,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但那些精美光滑的玉器饰品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如果没有精巧而锋利的工具,这显然很难撬动坚硬的石头,更别说还要做镂空雕刻。

和珠宝类似的还有作家,画家,雕刻家。这些在当今社会被称为家的职业群体,在古代属于卑微低下的职业。一方面他们创造了精美动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却过着寄人篱下的惨淡生活。农耕文明牢牢占据整个古代生活主流,除开基本的劳作和吃穿以外,其余的很多东西都被冠以三教九流的身份,这也许就是那些艺术品被当作低贱低廉的原因。

如今人们在研究敦煌壁画,研究云冈石刻,研究古建筑古物件,终于逐渐认识到,这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珠宝,倔强的珠宝,它们可以没有历史记载,但会在每一个重大挖掘地出现。一旦遇到有心人,这些凝结着智慧和技艺结晶的物品便显现出它的不凡。

几千年来饰品加工早已积累下丰富的技术经验,依照国人习惯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这些匠人后代深藏于民间。他们现在好吗?抑或,仍然像他们的祖辈那样埋头干活,为别人做嫁衣裳?

(有感于一场线上珠宝分享会)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菱角形陶土项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