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学点知识

我不高兴,所以我不去做!-读《拖延心理学》

2016-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DBJL

今年的双十二,原本以为我不会再买什么东西了。结果当天早上收到KINDLE公号特价推送。随手翻了翻,真的特便宜,不少经典书目的合集。于是花了几十块钱,收了几十本电子书。之后我就开始惆怅了,这么多书,猴年马月也看不完啊。因为2016年6月5日开始,就是猴年马月了。。。

最近开始看书,心里想着要看点书,总是能抽出点时间阅读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真遇到空白没有安排的时间时,却不经意就选择了纠结,游荡、电视、游戏等其他行动。
我决定行动,把电子书的书名都过了一遍,挑了一本自认为目前最应该读的----《拖延心理学》。作者是老美的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看心理学的书,得感谢之前偶尔翻到的刘未鹏写的《暗时间》。才了解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看些心理学的书。目的是为了明白自己许多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相应的情绪,以及更背后的原因。学会和自己相处。

很少会有人承认自己拖延吧?
我就不太承认。毕竟从大学毕业写简历开始,就一直把高效两个字放在最前面,社会上对高效人士的充分肯定把我洗了脑。一边标榜着高效,一边渴望着慢生活,真的是高效了吗?

读完这本书后,才不得不承认,拖延在现实生活中太普遍,太正常了。在我身上就能找出不少证据。我们并不是生活所有方面都拖延,而是在某几个场景下,才会表现出拖延。书中罗列了一些拖延最常见的借口:
我得先准备充分才行;现在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到位。
现在我根本没有时间做完它,所以做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多好的一天啊,把时间花在这件事上太委屈自己了。
我已经干得很努力了,休息一下是应该的。
如果等待好的时机,我可以做的异常出色。
等我有了热情再说吧。
我感觉不太好;我现在太累了;我不在状态。
做这事用不了多少时间,我还有大把时间呢。
我正乐在其中呢,在给我一点时间玩玩。
我得先锻炼(睡觉,吃东西等)。
跟上这个世界的步伐很重要,所以我最好先看看报纸。
这周开始做的话,已经太晚了。
干嘛要在周五发送这个东西呢?反正下周一之前没人会看他。
周末我有更加充足的时间。
干嘛要去问呢?反正他们的回答是不。
我已经完成了最难的部分,最后一步不过是小菜一碟。

对照一下,背后有没有冒冷汗?我后背都湿了。

知道拖延不好,为什么还会继续让他发生呢?
因为拖延并非完全不好,至少在某些方面可以帮到我们。

首先,重获掌控感。
不愿意做的事情,永远有,还不少。但不得不做,怎么办?
至少我可以暂时不做,拖到后面再说。
至少在我拖延的这段时间,我是不被侵犯的,和现实抗争了,没有马上屈服。

其次,保证个体的独立性。
不去做某些事,至少可以保住在人前的“好人”形象;
我的真实兴趣也不会暴露给全世界;
我不用合作就可以完成,合作说明我举白旗了。
我依然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总的来说,拖延是服务于我们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不必对所有外来刺激马上反应,减轻了负担。但同时我们也付出相应的代价:其中最大的,是削弱自信。还有一点,抗拒协作。
拖延久了,难免觉得我能做的就这么点,再多一点我都不敢尝试了。反正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个事情我还是不要去碰吧。做了也不会成功的,还不如不要开始。我总有一天会怎么样,但那一天会来吗?

拖延者多是完美主义倾向的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完美主义。但读下来,发现要陷入完美主义,太容易了:
对自己要求过高,为了证明足够优秀,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还认为应该没有问题。
害怕犯错,容易因此去自责,消沉。
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
认为平庸会招致轻蔑。
认为真正优秀的人,不用努力,任何问题都是小菜一碟。
不需要合作,一切都可以自己搞定。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无法忍受失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当发现自己的表现无法和预期一致时,完美主义者的努力就会停止,甚至放弃。也就是说,用拖延的方式,来回避努力,以及努力后也可能不会成功的结果。
这背后有一个伪命题存在: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应该是无所不知的,看透未来,一切应该尽在掌握。但是,这个不现实。
这就唤起了拖延,来重获得掌控感。
感觉自己的膝盖都要被射烂了。

好在作者在射烂我的膝盖后,还是抛出了一贴黑玉断续膏的。


拖延是可以应对的。
我发现自己没有使用“战胜”这个词,因为是一场持久战。而且,即使摆脱了拖延,世界并不就是“完美”的。
停止拖延后,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依然有新的问题会冒出来;
可能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期待的平和、美好并没有到来。

针对不同的拖延行为,作者给出了多种应对的方法:
可以不理拖延的借口,直接行动。
可以自由书写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来观察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
可以拆分一个宏大的目标,变成一个个细小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来走。
可以帮助你身边的人来缓解拖延,减少自己陷入被动拖延的几率。
还可以去看医生!(针对多动症等情况)
但始终强调一点!
一次只尝试改变一个习惯。
因为克服一次拖延的冲动简单,避免一次拖延的行为容易,但只有加强这些行为的重复,让它真正变成一个习惯,才会终生受益。就像雨水顺着山坡而下,同一条路径上流过的雨水次数足够多,才能冲刷出一条小溪。之前拖延已经冲出了不少曲折的小溪,要改变这个行为,只有冲刷出足够深的另一条小溪才行。如果把精力分散到多条小溪上,怕是难以赢过拖延的。

好了,到了自己打脸的环节。
开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希望养成一个看书的习惯,这书才看了几天。发现应该一次培养一个习惯,然后首先应该养成的习惯竟然是”停止拖延“。。。。。。。
不过好在,拖延的情况下,看书的时间也会被不知不觉挤占掉。
不如修正一下:我的目标是养成看书的习惯。这个过程中,我将不得不应对”拖延“。
就像我坐下来敲键盘时,计划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中间又数度离席,做些其他的事情。任重道远。

扯远了一些,下面分享一个我认为书中第二有趣的发现。
”非计划“日程表
日程表都不陌生,帮助做计划安排,告诉自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非计划“日程表就有趣在,以小时为单位,列出一周中所有既定安排,以及多数会按照习惯去做的日常事务。
在这些之外,空白的未安排的,才是可以用于来达成自己某个额外目标的时间。看一下书中给出的例子,只有4.5小时可用。



也就是说,这个日程表,不是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而是在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之余,我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之后经常确认这张日程表,如果为目标付出行动了,就用彩色笔在格子上涂上颜色,结果往往是非常惊人的。比如我盲目乐观地认为这周自己可能有8个小时可以用于完成目标,但最后涂的格子不到一半。之前认为某个钟点应该完成的任务,却拖延到了本来空白的时间上。再次一身冷汗。
之前我们都说三观要正,现在我觉得得再加一个时间观,时间观不正,拖延必将发生。
”非计划“日程表,就是帮助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观,将目标和日程做一个协调,要么调整目标,要么调整日程。
这样做好处至少有三:
第一、自我检测。对时间的预估和判断,会更加敏锐,也就是修正了时间观。
第二、涂格子是一种自我奖励的行为,更容易达成成就感,来刺激习惯的行程。
第三、开始利用零碎时间,不再等待大块的时间来完成一个任务。是更务实的态度。
早已有灵巧又热心的朋友在网上放出了“非计划”日程表的word模板,我放到原文链接里,可以参考。

就写这么多,如果一样认为拖延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些大了,别理会任何借口,马上去亚马逊上把这本书搞来。看完后,起码可以学会,如何和”拖延“友好的相处,一起继续愉快的玩耍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