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那些故事

“大病不出县”——究竟是治病还是害人?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1人  毛大姑娘

文/毛毛

01

爷爷哮喘已经很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长一岁,病情就会恶化一岁。严重的时候需要住院治疗,到今年已经住过好几次院了。

爷爷的哮喘需要一种药(具体药名不便透露),这个药可以很好的治疗哮喘,见效很快,但是不能根治。慢性病一般也难以根治。

吃了几年以后,爷爷的病情加重了,药效在爷爷加重的病情面前,好像显得有点矮小,无力与日夜吸取爷爷精华的病毒抗争。医生告诉爷爷:“你需要更大剂量药效的药才能压住病情”。

但是更厉害的“特效药”是国外进口药,株洲医院没有卖,老家医院就更没有了。爷爷没办法,忍了几个月。后来才想起来他远在上海还有个孙女在这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应该有卖吧?”他这样想。于是拨通了我的电话。

我得知消息的时候又担忧又欣慰。

担忧的是爷爷的病情又加重了。
欣慰的是我能帮到他。

“这可能是我这个不孝的孙女最大的孝心了吧!”——我心里无比激动。

02

接到指令,拿着药名,到上海的三甲医院挂了个号,去找医生开药。

医生不给我开。

我询问为什么?

医生说:“你这药是老年人吃的,你是给谁买的药?”

“给我爷爷。”我很担忧地说出来。

“那你应该挂你爷爷的号,去重新挂号吧!”

“用我的开不行吗?”我继续反驳,希望能够有所转机。

“你还年轻,这是老年病,这个要写在病历本里的,你希望你病历本里多出来这么个病吗?”医生有点不耐烦地解释到。

我瞬间被说服了,用爷爷的身份证号重新挂号就诊。

就这样,每隔两三个月我都会来这家医院,重复这个流程。每次能开到的量有六盒,我记得最多的时候有八盒。每一盒可以服用半个月。

但是后来慢慢能开到的量少了。

从开始的八盒,变成了六盒,最近又从六盒变成了四盒。

四盒只有两个月的量,不知道的爷爷还以为我差钱买不起药了才减少了寄回去的药量。实际上是只能开这么多。

今年一年就跑了三次了,还要跑,有时候忘记买药了,爷爷也从来不催我,只会“省着用”。药怎么能省呢!这可是拿生命为代价的。

经过多次折腾,我终于决定在今天去了之后问问医生为什么不能拿以前那么多份量的药。医生很无奈的说:

“不是我不愿意开这个药,是从今年开始不让那么多了,现在最多只能开四盒了。”

“不能开那么多是因为什么,是怕囤货吗?”我继续不依不饶地求解。

“不是怕囤货。因为现在国家有政策,国家鼓励大病不出县,政府有自己的政绩,不让这些药外流。你去查查就知道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想跳出来说:我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可能询问这个问题的不止我一个人,医生格外详细又耐心解释了原因。

“这不是害人吗?小地方又买不到这样的药。”医生又忍不住补充道。

听完我也死心了,只好拿着这只有四盒的药单去付费拿药。

不过这样一来我就可以给爷爷解释了,解释这是政策如此,叫他老人家不要担心我没钱买。

03

晚上我上网查了下“大病不出县”。

大部分是“照耀”自己县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医生下农村给老人看病,复查。

但是也有人说县医院的各种设施不全,医生经验不足。其中有一篇《“大病不出县”背景下的农村老人死亡日记》里提到作者的外婆因为病情严重县医院说没能力治,再转到市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

我不否认下乡给老人看病是个好政策。但是“大病不出县”这个政策看起来像是给县里医院水平的提高做的规定。实际上真的有大病了,不让老人出县治疗,这不是要人命吗?

很多行业可以通过试错开达到进步,但是医疗行业不能这样。因为稍一疏忽,可能很多可以救活的生命就去了。

希望农村医疗水平在日益提高的同时,也不要阻拦大病老人出县治疗的决定。或者间接通过药物来控制老人不出县,我觉得也是不可取的行为。

希望老人都能得以安享晚年。

这离不开广大医疗团队的奉献。

也离不开国家的扶持。

2018年11月13日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