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即成长1———“读书分享”前的收获
近日,我需参加一个“读书分享”活动。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终于写好初稿,2000余字,从演讲的角度来看,估计字数有点多。我又再次向前两年参赛的同事请教、确认演讲的时间和细节。可能是文件要求不明确的原因,一个说5分钟左右,一个说10分钟左右。一个说要脱稿,一个说可以不脱稿。我又找负责团委工作的雷主任再次确认文件要求,他发了一份文件过来。上面仍是没具体要求。他建议我尽量脱稿,时间在5---8分钟左右。
按雷主任建议,我找王组长对稿件进行了第一次修改,王老师帮我删掉了一些我谈个人思想斗争与体会的段落,添改了几处过渡语,字数大概剩下1300字左右。我根据建议又整理了一下,添了一段介绍书中内容的句子,删了几处无关紧要的句子,1400字左右。
到教科室找宋主任请教课件制作问题,想让他帮修改一下。他提的建议是,课件内容要少,字要精简,醒目,背景颜色可深些,要对此鲜明。我顺便把稿子给他看看,他又从听众的角度给我提了3处建议,1、作者称呼不要太直接、生硬。开头处要点出书的最大特点,(用“新书”不好,特点不鲜明。)2、关于书的内容和风格写得太多,有照搬之感,要再多点自己的感悟和语言。3、还有两个句子太长,读来拗口,建议简洁,多用口语词。前3个建议很好,我都虚心听取并采纳了。
他还建议我推荐与个人气质相符的书。他认为我推荐的这本书很励志,不太适合我。我个人风格相对温婉,应该适合推荐古典诗词点评之类,再配上汉服,可能更有舞台效果。他这样说有一定道理。当他说这个建议时,我立即想到了《人间词话》。但初稿已定好,我也不想再换内容了,一是现在记忆力下降,二是精力有限,三、我也不想在读书分享会上把自己当成演员,主要靠形象吸引人。他也可能是受印象影响吧,上学期,我们语文组参加端午节活动,朗读时穿的汉服,大家眼前一亮,都觉得我适合复古风格。其实,推荐《教师成长力》一书,我最希望的是能在当地找到像“新网师”那样“尺码相同”的人。至于拿什么奖,就看运气和发挥了。如能带动几个同行共入“新网师”学习,将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为了让演讲效果更好些,周三,我又请教了我校的陈老师。她经常参加演出活动,在舞台经验和形象气质方面很有眼光。我读了一遍稿子她听,她在台风、动作,发音节奏,调气息等方面给了我具体的指导。专业人员就是不一样,如果她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在发音、调气息方面的不足和原因。尤其是她听我断句,就知我中气不足,不会用气发音,而是用嗓子喊。虽发音技巧我知道一些,实操起来,我还是不能把握到位,我以后还真得多请教她。她从听众的角度又对我的文稿提了一些建议,我又删除了两处她觉得拗口不感兴趣的地方。回家后我又添改了文稿,第3稿整理好了,近1400字,其中开头结尾有2处还需斟酌,还未来得及再次请教王老师,因疫情原因,我们又开始上网课了。唉!
计划明日再发电子稿向王老师请教。ppt又重改了一下,还需请宋主任把关。比赛还未开始,但我已从多次请教中成长受益了。此刻,我对“新网师”提出的“经历即成长,承担即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