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随心

《江湖儿女》的动人之处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45人  之一短片

九月的最后一天,我一个人跑去影院包场看电影,因为就只有我一个观众。

其中发生了一件很魔幻又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我拿票给工作人员检验的时候,那位女生突然问了我一句:“你确定要看这部电影吗?”

我有一瞬间怀疑自己的耳朵,因为我看了这么久的电影,还是头一回碰到检票员会问我这个问题。

心想,难道《江湖儿女》有那么烂?也不至于呀,片子的口碑还是挺不错的。

就在我要挪开脚步,进入播放厅的时候,那位女生又接连问了我一句:“你怎么不看《悲伤逆流成河》呀?很好看的!

当时我的内心是二连惊诧!

郭敬明的新电影已经优秀到可以把贾樟柯导演的片子给PK下去了的程度了?

我指了指手中的票,礼貌地回了句:“没事,我就看这部电影。”

进场后,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兴奋地跑去后排拍个全场空荡荡的座位照,来纪念一下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包场看电影的经历。

突然间,那位女生竟然闯进了影院,靠在椅子那里想和我闲聊。

而她接下来说的话,又彻底让我三连黑人问号。

她似乎是没有从我这里得到满意的回复,又再次重复了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不看《悲伤逆流成河》呢?真的很好看!

我顿了一下,只能尴尬地回了句:“我不是很喜欢郭敬明,所以不想看。”

那个女生便自问自答:《悲伤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的吗?好像是的。

她再次追问:“《江湖儿女》都没什么人看,都不好看的,还是80年代的老片子,你怎么还看?”

我答道:“没事呀,我就是喜欢。”

对话持续到这里,那个女孩见我如此坚持,对她大力推荐的电影不为所动,就只能默默地走了出去。

我去的这个影院比较小,加上当时的时间点,来观影的人非常少。这才让那位工作人员有机会偷懒与我进行刚才的那番对话。

我觉得有意思的点在于:《江湖儿女》这部电影的口碑不错,但票房却没有想象中的火爆。而我竟然在观影前就亲身验证以及见证了这个事实。

那为什么不火爆呢?

因为就像那位女生,连作品都还没看,也不了解这个故事,就已经下了不好看的定论。

相信有一大部分的人会像这位女生,大多是以这种观望又不了解的心态在内心默默给片子画上了叉号,再不负责任地加以传播。

为什么我知道她没看也不了解这部片子呢?

因为她直言就和我谈论这是80年代的片子,而故事时间点的设定明明就是2001年,这是一个跨越17年的坎坷爱情故事。

而郭敬明最近上映的新片,却能够让这位女生如此着迷,着迷到忘记岗位职责,三番两次地跑去跟观众极力推荐。

《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片子有如此的热度,能够吸引像这位女生所属的这一部分年轻的消费者。

我想原因无非就四个:郭敬明的粉丝,高颜值的鲜肉演员;简单易懂的故事;为探清郭敬明耍的噱头。

那贾樟柯的电影为何吸引不了这些人呢?

把上面四个原因反过来就是了:

第一:人气不高。贾樟柯导演是一名有实力也是有名的导演,但相比较当初靠言情小说红遍学生圈的郭敬明来说,名气还是稍微不足;

第二:演员的颜值不够有吸引力。两位主角其实都是长得非常有个人特色美,很有韵味,但却不符合现在的鲜肉主流审美;

第三:故事简单却不易懂。《江湖儿女》的故事一看很简单,但主人公其中夹带的感情很复杂。再加上贾樟柯导演想拍的不止是停留在爱情文艺片这个层面,更多的是借爱情中的主人公传达出贾樟柯导演心中的江湖以及江湖儿女的气概;

第四:想一探贾樟柯导演作品的路人粉没有想象中的多。

幸好,我这位路人A还是坚定了自己看法,想一探江湖究竟。

在看完片子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没有错过一部好片,这部电影让我心中产生很多想法。而我也不希望你们错过了。

这就是我想为《江湖儿女》认真写一篇影评的最大初衷。

接下来我会通过去解析电影想传递的内容与价值观,来与大家分享这部片子的动人之处。(以下内容会涉及一些剧透)

江湖三观

片中那个若隐若现的江湖世界由三个字构成:情、义、利 。

情为首,义居中,末则利。

而江湖侠士之所以能肝胆相照,洒脱干脆,关键在于以自由之魂,追求情义之道。

义由情生,无关利

当斌哥(廖凡饰)落得一身残疾,巧巧(赵涛饰)还是收留了他。

斌哥此时坐在轮椅上问了巧巧一句:“你不恨我吗?”

巧巧望着远方,眼神有些闪烁,再缓缓低下头去在斌哥的背后淡淡了说了句,“无情了,也就不恨了。”

末了,巧巧再从胸口轻吸一口气,如释重负地看了前方,眼神变得越来越坚定,说:“我们跑江湖的人,讲的就是一个‘义’字。”

这寥寥几句的对白,一种宁可为爱赴汤蹈火,也不顾身己命途飘摇的“痴爱“就这样不轻易间落入观众的眼中。

巧巧对斌哥的”痴爱“,即是“情“,在遭遇各种苦难后,已经悄然淬炼成了一种“责任”,即为“义”。

巧巧为斌哥坐了五年牢,出狱后却遭遇斌哥的抛弃。在这些事情发生后,巧巧还是收留了残疾的斌哥,问到原因时,巧巧说却是“义”字。

为何不碰及“情”字?

原因有二。

其一,巧巧也许是自欺欺人。

在遭遇斌哥无情的背叛后,再说收留他是因为还有“情”,不免显得自己在情爱方面过于“败落”。

因为巧巧也是个要强、有自尊心的女人。

从她甘愿替斌哥认罪坐五年牢,以及出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匆忙赶到斌哥住的地方,却被小三告知斌哥已经不爱她。

这时的她即使已是万箭穿心,却还假装坚强,拼命挤出一丝微笑对着小三说:“即使他要和我分手,我也想听他自己亲口和我说,这不关你的事。”

这是一个不肯轻易承认爱情失败的固执女人,因为她总幻想着与斌哥的爱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其二,巧巧也许也是想用“义”字,来减轻斌哥心中的愧疚感。

巧巧也是曾经当过黑社会老大的女人,深谙男人的那点尊严。

如果再讲余情未了的“情”字,那对当年叱咤黑道圈如今却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没落斌哥来说,着实是一种负罪感和挫败感。

因为是他亲手毁了巧巧的幸福,最后落得残疾了才发现举目无亲,只有巧巧才是那个对他不离不弃的人。

只有当吐露出“无情”二字,对巧巧来说,这是她面对爱情最后的一丝倔强,也是对当初斌哥背叛的一种“报复”;而对斌哥而言,则是一种尊严的维护,才不至于让他觉得卑微到尘埃里。

但归根到底,这还是“情”,而非“义”。

“义”由“情”衍化而来,巧巧假装“无情”来履行“仗义”的承诺,实则是以“义”之名表“情”之深。

这一个片段就极大地诠释了江湖儿女的爱情是一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爱恨情仇。

即使是在情爱的撕扯下,也没有因利而变得小家子气,反而是那种真情与仗义的气概越发得留存于心中。

情义薄淡,为生存,利当头

在影片的开场,斌哥和一大帮小弟云聚歌舞厅,大家把手中的各类酒都一齐倒入大盆中,每个人再从盆中舀出一杯直饮下,继而立下“肝胆相照”的誓言。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抱团行为”。

为何需要“肝胆相照”呢?

因为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会挨刀则是因为双方存在利益的纠扯。只有多“抱团”,有了“情义”的铺垫,才不会在“利”面前死得太快。

可是社会之大,我们都不可能做到能和每一个社会人称兄道弟,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生存下去。

而为了生存下去,有的人选择漠视与陌生人存在的“社会准则与道德情义”,只关注与自身有关的“利害关系”。

在影片中,有两段场景就形象地诠释了“情义寡薄,为生存,利当头。”

第一场戏是巧巧在出狱后第一次乘船,就遇到了小偷。巧巧仅剩的钱财和身份证都被偷走,而这个小偷竟是和她同住在一个厢间的。

这位小偷之前很热情与巧巧打招呼并询问个人情况,当时的巧巧为着急打电话问别人关于斌哥的情况,于是放松警惕,直接跑出去接电话。

没想到,归来时,却发现财物尽空。

这个情节的出现,其实是在为接下来巧巧的处世态度转变做的一个大铺垫。

在进监狱前,巧巧一直是以黑道大哥女人的身份活在斌哥搭的仗义社会关系网中——“说话算话”、“明人不说暗话”、“就算砍人,也是正面交战”。

而隔绝社会五年后,当巧巧再一次踏入社会就遭人暗算。

这让当时身无分文、又遭恋人抛弃、无人可依靠的巧巧来说,无疑是一种晴空霹雳搬的打击。

也是这次的教训,逼着巧巧去学习如何靠“利”生存,而不是只靠“情义”过活。

第二场戏是巧巧在遭遇钱财丢失后,遇到有人在当街摆办酒席,当时的她身无分文吃不起饭,就冒充是新娘的朋友,混进酒席中填饱肚子;

后来,巧巧又在大酒店“蹲点”,假扮成富商在外包养的情人的姐姐,进行敲诈勒索钱财。

换做是以前的巧巧,她会愿意放下身段去这样做吗?

我想,是不会的。

因为在前面的剧情中,有一个片段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在路上突袭用钢管打伤斌哥,后来被斌哥的小弟擒住教训一顿后,再抓到巧巧与斌哥两人面前问话。

巧巧就单问了一句:为什么打人?”

其中一人回答道:“是认错人了。”

巧巧眼神犀利,铿将有力地说:“那就抬起头来,好好认清这是斌哥!” 

两兄弟抬头看了斌哥后,巧巧就直接发话说:“放人。”

斌哥在当时可是黑帮的大人物,敢袭击他起码也会被打到半身不遂。

但就凭这一句简单的“是误伤”,巧巧便当着斌哥的面,替他做出既往不咎的决定。后来,俩兄弟是真的被放过,私底下也没有被二次找过麻烦。

这样的情节转折点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但就是这样“理想化”的决定结果,更能突显出以前的巧巧待人是坦诚信任,做事是爽快而讲信用。

对于黑道中人来说,做人需讲“诚信”,才有人愿意忠心追随你,这是信条;而做事则要“有骨气”,才有江湖气概在,这是共识。

而巧巧后来的转变,说明曾经那个属于她和斌哥的江湖圈已经在崩塌,曾经那个以斌哥为主导的社会关系网早就破碎不已。

这里也间接暗示了斌哥的江湖地位已在衰落,而巧巧也不再是那个只顾江湖情义与气概的斌哥内人,而是为了生存,必须关注“利“来独当一面的普通女人。

每个人的人生阶段境遇不同,曾经的信仰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个改变也许是巧巧的人生成长,但同时也是通过人物的成长转变来折射出社会现实的某些无奈。

自由,是侠士之魂

为什么说有人在的地方,便是江湖?

因为江湖永远绕不开三个字:情、义、利。而这三个字,也是涵盖了人生命中的某些理想追求。

这三个字也像是三座牢笼,每个人都逃不掉,一旦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便是成为笼中囚鸟,禁锢住飞往蓝天的自由。

而自由,对于每一位“侠士”来说,比任何事情都来得重要。

因为自由之念,是侠士之魂。

斌哥在出狱后,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因为禁锢,把他之前的江湖锐气全给磨散了。

于是他在获得释放后,便乖乖向生活低头——认识有钱的新欢,抛弃曾经为其受苦的旧恋。

这是斌哥向生活妥协的一部分。

当初,斌哥的壮志豪情在于他积累的人脉以及在黑道中的地位,而巧巧的铁骨铮铮则是依赖于她对斌哥的爱。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出狱后,男女主角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

斌哥开始向生活妥协,因为他出狱后失去了在黑帮中的地位和曾经的那帮兄弟,这让他很难再和以前一样挺直腰骨说话。

而巧巧出狱后,即使是失去黑道老大女人这个身份,她依旧还是精气神地和生活反抗着,因为她爱的就是斌哥这个人。只要两人能重新在一起,巧巧还是以前那个不怕事的巧巧。

后来,残疾的斌哥还是投靠了巧巧,两人算是最后又走在了一起。

但在电影的结尾处,斌哥却留下一封信就悄悄离开了。

画面定格在这样一个场景——

巧巧跑出去门外寻不到斌哥的身影,她只能背靠着墙,低着头,静静地看着地面,就这样一直静静地站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画面不是现场用摄像机直接去拍摄,而是透过监控器记录下巧巧结尾的画面再同步进行实时拍摄(即监控器记录现场,摄像机再拍监控器里面的画面)。

这个拍摄手法很有意思,也可以说是导演注入了一些小心思在其中。

经过二次画面的拍摄,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上帝视角,以一种更独立于故事画面的感觉来旁观影片的人与事;

同时,用这种类似于“画中画”的拍摄手法,更能凸显出“囚鸟”的意味。

摄像框的两次重叠,有一瞬间会产生当时的结尾画面被紧紧控制住的错觉。就如“囚鸟”在笼中无法伸展的直面感,给观众带来有一种视觉的压迫感和迷离感。

画面中的巧巧低垂着头,一个人在屋里就这样若有所思地呆站着。

此时的巧巧,从曾经监狱里的“囚徒”,出狱后,因为对斌哥的痴爱,又一步一步变回了现如今的“囚鸟”。

因为巧巧心中的自由,一直建立在对斌哥的爱上,斌哥一旦选择了离开,这种自由就又变成了禁锢。

而斌哥,开始厌倦了只能站在巧巧背后,被她保护的懦弱感。加上自身的腿疾,更像是与巧巧同病相怜的囚鸟,他哪也去不了,只能依靠巧巧的力量勉强地支撑着。

也许是因为这种懦弱感的强袭和自我的尊严的丢失,斌哥不想就这么一辈子卑微地躲在女人背后。

即使是翅膀断了,他也还是要从巧巧为他建造的“舒适区”飞出去。

自由,有时也是代表活着的那份尊严。侠士无所谓生死,但却把这份尊严看得最是沉重。

而只有一直飞着,才不会轻易被羁绊住,被囚困住,这也许就是追求自由所需付出的代价。

《江湖儿女》的现实主义风格

我很喜欢江湖儿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贾樟柯导演拍出了我想象中的江湖意气,也拍出了一个真实的江湖世界。

虽然影片设定的时间是2001年,通过电影总体色调的烘托,陈旧和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但是电影讲述的故事在当今社会都可以找到许多的影射点。

而之前微博大热的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总编,大力猛批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带有很多负能量,不值得一看。

这个热点事件,我之前没去具体了解。

但是在9月28号,我有幸参加了拙见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关于中国电影和香港音乐的分享会,演讲人在开头以这个热点事件引出了分享的主题“中国电影之病与药”。

我再重新去认真关注这个热点事件后,仔细思考了一下,正如主题所说的,我们中国电影的这个“中国特色病”在哪?

从胡锡进的观点我们可以窥探一二,胡认为《江湖儿女》的善恶观不合格,负能量太多,没有积极向上的元素。

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来源哪里?

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是什么?

生活就是一个大杂烩,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意外,每时每刻统统都在上演着。

我们都说“江湖险恶”,因为充满太多的未知和意外,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刻先到来的是明天还是意外,这才称之为“险恶”。

就如片中斌哥讲的一句话“干我们这一行的,迟早会出事”,那出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全凭时辰的走势。

这难道不就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吗?

只不过电影中的世界是蒙着一层江湖的风发侠气,现实的世界则是裹挟着一丝焦躁冷漠的炎凉之意。

为何现代人特别是在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会忽觉焦躁冷漠之感?

因为现实社会是很复杂的。

社会是由个体形成的,人与人的交往会产生很多的情与利的碰撞,有时碰撞出的是绚烂的烟花,有时则是熊熊的火光。

摩擦与碰撞,是一个相互抵消与相融的过程。这会导致成人很难去区分出一些东西,比如去区分是与非,善同恶。

比如,一个人,在世俗看得见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情况下会做出符合社会道德判断的事,但当缺乏公众视野的监督,该人因为某些心理疾病的影响,虐待动物或有家暴行为就显露了出来。

又如,你身边有一位同事,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很和善地对你,会与你分享美食,甚至在你生病的时候主动为你善后工作。但在评优的时候,她在背后努力争得老板开心的同时不惜踩你一下。

我们用什么标准去评判这些人呢?如果当事人换做是你自己,你会如何自评自身行为呢?

有点困难对吧?

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多面性且复杂的,这导致我们很难根据善恶的标准去划出一条红线来。

这么说,好像是有点丧和绝望。

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坏人与绝对的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站在善与恶的中间,来回小幅度的摇摆与行走。

绝对的是非善恶观,只会存在于美好的童话书里。

既然现实生活都是这样充满复杂性,为什么当一部电影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种复杂的江湖面貌拍出来后,有人却来猛批其ZZ不正确,拍得太负能量?

我觉得这是因为——

你永远都叫不起一个在装睡的人!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本来就是要反映社会的问题以及矛盾,这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使命感与归宿。

现实皆是如此,你却叹过于反现实。

这难道不就是一个装睡的人在吼骂别人吵醒了他?

正是有这么多打着“装睡”旗号的人,在国内拍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是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市场不被看好。

更重要的是,因为一旦涉及到现实主义的题材,必定会揭露出一些社会的大矛盾,那一碰到这些,现如今的大环境下肯定是不被允许的(多的不说,你们懂的)。

大到整个环境,小到消费市场。

由于这样的现实原因,说在中国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是在夹缝中生存是一点也不为过。

可能有人会疑惑,前段时间同样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药神》不就火了吗?怎么还这么悲观呢?

《药神》票房大卖,这确实是一点点小进步,起码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前方的曙光。

而这个曙光能闪烁得起来,主要是这个故事题材很好,药这个问题也是触碰到了我们中国人敏感的神经线。徐峥也不负众望,演员们也很出色。

通过多方的努力,徐峥的团队最终带给了观众和中国电影一个惊喜。

但我们不要只看到了曙光,却忘了曙光背后那片沉寂的死夜。

这里要引用在分享会上,演讲人说的一个真实小故事——

他在参加《药神》点映的现场,徐峥竟然在影片要开始播放的时候,就先出场了。他拿起话筒,对着到场的所有媒体讲:“希望各位媒体人看完电影之后,不要在朋友圈和各大平台说电影揭露的不好问题,要多说一些电影积极方面的元素,做电影不容易,希望各位能多支持和谅解。”

如果有参加这类电影点映主创见面会的朋友都知道,主创们一般都是在观众观影完后,才会现身和大家交流分享。

但这次徐峥先给各位媒体们通一下正能量风的举动,是不是和胡大放厥词贾樟柯电影负能量的事件,有一点不谋而合的意味?

导演们都很怕会被扣上负能量的帽子(事实上我看完《江湖儿女》后一点不觉得有负能量的感觉),刚刚也提到了大环境这个词,我们国内对电影拍摄以及题材选择的氛围是很严苛,也很紧张,因为有严格管制放不开手。

一旦触及现实题材的电影,那就更让导演们忧心忡忡。

如果民众中有很多像胡一样,随意发出不负责任的论调。电影即使上映了,照样还是会面临很多接踵而来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比喻。

如果把中国的电影环境比作是一片土壤,导演则是园丁,电影作品就是花,观众是赏花的游客,ZF则是园长。

如果园长不同意园丁在这片土壤进行播种和培植花朵,试问游客还能看到花绽放后的美丽吗?

这对游客来说,是失去了一种很重要风景;而对园丁来说,则是失去了他的创作源头和自身使命感;

更重要的是,一块土壤荒废久了,我们还要期待它能开出什么样的花呢?

一旦停滞久了,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丧失和其他的花园美景争相斗艳的机会与能力了?

曙光微烁,种子冒芽,这些都是希望的开始。

作为游客的我们,应该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等待属于我们的星星燎原和满园春色。

而不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就用江湖的戾气扼杀掉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新生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