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着改变世界了,微改变自己吧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蒙恬_KeepMoving

       2019年,我有一个心愿,让工作外的8小时,变得有趣有味。为此,我和朋友发起一个创建【Make it happen让可能发生】工作坊的提议,希望通过工作坊,实现很多有趣的体验。

       趁着心理热点,我做了一个体验导图,没有边界的打开脑门,将导图无限延伸,发现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且不断的拓展延伸。从一家咖啡店的工作坊,一起做可能发生的事情: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一起学习咖啡、一起创意绘画、一起向外探索,甚至从咖啡店都联想到了户外拓展和游学。越发散想象越宽泛。 完成导读,发给朋友,朋友一句话“可以解释一下吗?我觉得有点太杂,看不懂”把我这颗火热的心直接泼得拔凉。怎么不说我想的周全,面面俱到,我可是半夜睡不着一拍脑门想出来的呀……

       深受打击的我,不服气的将导图又发给几个朋友帮忙看看。一位也是做教育的朋友,看完后回复了我: “我觉得首先做出一个特色的工作坊先,不急着走出去。走出去就没有特色了。首先做减法打造亮点先。而且你也可以就此机会积累线下经验。慢慢来,即使是可以走出去你也是嫁接资源过去,不长久的,现在打造自己成为名师才是重点。”

       受到朋友的启发,我开始静下心用第三人称内观之前的导图,确实太泛,甚至我也看不懂自己当下的脚步应该从哪里出发。我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打开电脑,静静的问自己出发的发心,目标是否围绕发心?想发生的可能是否围绕我的目标而行动?我开始做减法,开始琢磨自己的优势,围绕我的优势而开展课程的设计,渐渐找到了我的内核。行为背后的效益在哪里?行动的价值是什么?做工作坊是兴趣起源,如何将兴趣兑换出价值?如何知识兑现?这些很实际的问题,我开始直面,开始再次深入的剖析,深度、宽度和温度,我是需要哪一个度?带入这些问题,我将思路进行重整。

       围绕工作坊的三个优势(咖啡、绘画、生涯)拓展发散,从三个优势培育工作坊的社群活动,从社群活动中发现活动的价值和有趣的成员,与大家一起将工作坊从小做精,将客户群变得小而精准,实现线下互动的情感链接和体验互动。之前,我想着,一家咖啡店,生源有限,如果不将客户群体引流到线上或者是户外拓展延伸,那么客户的兴趣将变得局限。通过重新建构我的思路,我现在的想法是,从微小改变开始实现兴趣置换,一个工作坊的活动,引流的关键不是场地的受限,而是思维的受限,一次成功活动,不是活动的规模,更多是内容和体系,以及给人的情感启发。如果,我们可以做的是微小活动,而活动的参与度是我们课程设计的核心,如何让学员有效参与,并有所启发,这是驱动性课程的亮点……所以这是战术性思考,而能让战术落地,更多源于战略的可落地性。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战略会偏向于高和远,所谓见大而行远,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预言者,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遇事可以从容,对事物有洞见。当我们满怀着热情前往时,却发现处处都是坑,尽管我们做了很充实的准备,我们有预想到前方之路并未平坦,却很少能在掉坑时依然记起当时的那份预想的坦然。

       与其逃不过坑,那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掉坑的方式吧。从微小改变出发,每次解决一个内核问题。我想起中学时,我对于长跑是份执念,我喜欢长跑的过程,调整呼吸,匀速前进,不去惦记起泡时的出场顺序,也不去害怕是否能顺利完成得到另人满意的结果,而是以自己身体能接受的状态持续向前,相信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肌肉的跳动,倾听心脏的频率,这种感觉往往是最好的,让我惊喜的是,这样的状态下,跑出来的成绩一直保持在整体水平的前三。

       或许我们对于目标的设定和达成,也需要长跑的这种状态,不预判结果,保持一份好奇,不去预设前方的困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完成再完美。正如我现在的写作,不是因为我的文采好才会起笔,而是因为我想写,我开始写了,我才会渐渐触碰到写作的心流,找到写作入门的方法。

       微改变,就像微整一样,从微小变化开始调整。比如早起,今天比昨天早起10分钟,而不是靠闹钟进行强化行为改变,这种节奏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让人的身体逐渐进入一个秩序轨道,循序渐进,对明天的自然早起充满好奇。今天比昨天多阅读了10分钟,这也是微小进步的喜悦,今天比昨天多陪孩子聊了10分钟,这也是深度陪伴的自我更新。今天比昨天提前1小时完成计划内工作,一周就解放了5小时工作时间,一年就是260小时的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微小改变,持续迭代,收获复利的意义。

     《飞驰人生》里有一句话“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名誉,有的人活着是为了人设,而有的人活着是我了自我。”我想,这份明白的成长,也是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礼物。别想着改变世界了,微微改变自己吧,想到就开始,哪怕只是0.1,那也是突破了0,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