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导游乔治·克鲁尼
记得在2013年《地心引力》上映的时候,流行过一句宣传语:“这是太空版的《少年派》”。确实,在电影开始大约半小时后,就只剩下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瑞安·斯通一个人在太空中求生。虽然瑞安身边没有老虎,但神秘的太空随时都能给她致命一击。
除此之外,《地心引力》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两部电影都在拍摄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对电影从业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地心引力》还得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盛赞。
桑德拉·布洛克 饰 瑞安·斯通平心而论,作为一个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剧情,配乐和人物,我个人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偏见。但我至今仍记得当年在电影院观看时的特殊体验,阿方索·卡隆团队自行开发的拍摄技术制作出来的视觉效果,是将观众按在座椅上的一大因素。
由于瑞安和乔治·克鲁尼饰演的麦特·科沃斯基的任务是维修哈勃望远镜,所以整个故事几乎发生在离地球较近的太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飞船或空间站内的镜头,其他的场景几乎都以地球为背景。
乔治·克鲁尼 饰 麦特·科沃斯基如果看的是3D版本,会完全被真实感极高的画面震慑,仿佛自己就身在太空俯瞰地球,太空中时间无法以日出日落来衡量,片中的人物几次在日出与日落间穿梭。
日出时太阳处于画面中间,一边是被照亮的地球,另一边是漆黑的宇宙,是一种其他电影较难体验的光线质感,难怪科沃斯基会像导游一样不停地叫瑞安看。整个过程要是再花点精力去辨识背景中的地球局部是哪一片大陆的话,恐怕会连剧情都忽略掉。
太空导游科沃斯基牺牲后,瑞安进入俄罗斯空间站,这里导演放慢了节奏,安排了一个俯拍瑞安在空间站旋转漂浮的镜头。年长一些的观众大概很容易想起《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经典的类似角度拍摄的“机舱漫步”的镜头。
当然,两个镜头的拍摄方式还是有区别的。《地心引力》中瑞安身体浮空,蜷缩起双腿,更多的观众会联想到仍在胎中的婴儿。导演还特地在背景处安排一些管道,重叠之下正好在瑞安的腹部蠕动,像极了脐带,是一处较为明显的隐喻。
瑞安宝宝回想这一阶段的剧情,这是瑞安刚失去科沃斯基后,第一次要一个人面对浩瀚的宇宙,而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意志上都急需成长。
一直到片尾瑞安在地球表面着陆,显然意味着一次重生(老实说这种从天而降的形式让我莫名其妙地想到“投胎”一词)。我们小时候听过多次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的谎言,在这部电影里却看到了与之相反的过程,一颗坠地的星星脱胎换骨。
降落时刻这次经历让瑞安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无论是原生家庭的苦恼,还是丧女的绝望。我们平常在遭遇烦恼事的时候,会刻意把自己的思想置于一些宏大的概念中,比如大自然,或是宇宙,这样会让自己这个个体,连同烦恼一起变得渺小。
瑞安则拥有一次更切身的体会,这场太空灾难激发出曾经觉得生无可恋的她强烈的求生欲望,历尽艰辛后回到地球,让她无法再肆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瑞安重生可能有些观众会认为瑞安这个角色是个猪队友,极不讨喜。不过,我个人觉得,相比“过度完美”的科沃斯基,《地心引力》对瑞安这个人物刻画的完成度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