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读本书:《情感化设计》精华解读
这本书与我读之前的预期差距很大,它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设计,其中有一大半是设计以外的思考。它不是技术型的书籍,不能直接用来指导设计,但它能够启发设计师从当前的问题中跳出来,思考自己的设计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情感需要。
精华摘要
①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美观的物品容易让人感觉良好并激发积极的情感,当人处在较积极的心境时,对小问题的容忍度会提高,也会有耐心尝试用更多方法去解决问题。
②设计的三种水平
这三种水平分别是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本能水平关注的是外形(视觉),行为水平关注的是操作(交互),反思水平关注的是印象。
③延伸思考
娱乐和游戏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此外值得思考的还有机器人未来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①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日本学者与以色列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一个结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因为美会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使人的心情变得愉悦,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对物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容忍度会更高,同时更愿意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小问题。
反过来,那些不美的、甚至丑陋的产品,虽然人们有时候在工作中或生活中不得不使用它们,但过程中一旦遇到小问题就容易让人变得烦躁,在这种状态下去使用产品人们更容易遭受挫折,进而会开始讨厌这些工具。
更进一步,如果一个产品的美观程度达到极高的层次,人们甚至愿意忽略和接受它的缺点。书中举了Mini Cooper作为例子,很多用户因为这款车的外形设计优美而完全不在意它的一些小缺点。苹果公司这些年那些热销的经典产品也证明了这一点。
②设计的三种水平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人们的思维方式,将设计对人们心里产生的影响分为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三种水平。本能水平关注的是外形,行为水平关注的是操作,反思水平关注的是印象。
这三种水平很少单独存在,往往是互相交织产生影响。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时效性有一定的区别,但成功的设计往往在这三种水平上都表现优秀。
本能水平的设计
顾名思义,本能水平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喜欢美丽的自然风景,看到美景就心情舒畅。人们虽然是出于实用角度购买商品,但也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更好看的,潜意识总觉得更好看的就是更好的,而且这样的选择经常是对的。
这种本能虽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真正美的设计几乎全世界大多数人都喜欢,想想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些商品你就知道了,特别是各种跑车、苹果电脑、任天堂游戏机等,全世界许多人都喜欢。
本能水平主要对应的是第一印象,所以产品的外观设计至关重要。比如说,人们在逛超市的时候一般不会经常的停下来仔细去看每一个商品,往往是在眼睛扫过的一瞬间通过外包装来判断是否要停下来看一看。同理,人们在手机上浏览各种APP的时候,可没有多少耐心从一个难看的页面上去仔细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设计师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自己的设计做到尽可能美观,而企业的决策者也应该尽全力给予设计团队支持,不要让自己的产品在本能水平这一关就败下阵来。
行为水平的设计
这一水平关注的是操作,在互联网设计领域里等同于交互。
一个产品仅在本能水平上做得不错是不够的,除非你做出的是艺术品。在本能水平上打动了用户之后,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实际功能与操作。
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要做好行为水平的设计,首先要了解用户是如何使用产品的。大多数产品都忽视了这个过程,产品的设计者与开发者设计出了自己感到很满意的东西,交付给用户时反馈却不理想。
正是因为过去这些教训,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才逐渐成为主流,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这两个岗位也成为了重视用户体验的公司的标配。
虽然相比过去我们已经进步很多,也有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应用体验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还有很多一线公司的产品依然缺陷很多,这主要还是因为多数的高管自身的审美能力不足导致的,因此设计师们应该多多呼吁,努力推动产品体验的进步。
反思水平的设计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一个产品看做它所包含的功能的集合,这不是普通大众的思维方式。真正设计优秀的产品不但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还能给用户留下好的印象,甚至让用户对产品或品牌产生情感。
但在反思水平上,设计师能直接着力的点不多,设计师应当在物品的外观(视觉)和操作(交互)上努力,让产品的外观(视觉)能吸引用户,让产品的操作(交互)能让用户轻松,这样时间久了,用户就会对产品的产生信任感。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社会信任感的建立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一个用户信任了一个品牌,那么他除了自己成为这个品牌的忠实用户,还有很大的几率向他的朋友推荐这个品牌。这就是反思水平设计最大的成功。
③延伸思考
娱乐与游戏
喜欢玩是人的天性,只是程度不一。少数努力的人会把业余时间更多的花在了学习和工作上,但大多数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空闲时间用娱乐和游戏来填满。
这几年特别成功的抖音证明了这一点,短视频成为了许多人打发闲暇时光的首选。最近朋友圈里很火的动森也证明了这一点。连职业游戏玩家现在也被许多的人所认可。
娱乐性和趣味性天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那为什么不尝试在各种设计场景中多增加一些娱乐和趣味呢?拼多多的“砍一刀”不就是把本来平淡的购物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吗?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产品和应用是否太死板,太缺乏趣味了呢?
机器人未来
以前人们畅想未来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机器人想象成人形,最近几年我们才发现原来第一个慢慢普及的居然是扫地机器人。
而最近的疫情,也让一些“送饭机器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以前只在少数酒店看到过这种机器人,这次疫情可能会促进这种“机器人服务员”的快速发展。
下一个大规模应用的家用机器人会是什么呢?是养老机器人?还是教育机器人?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非常旺盛。而中国人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一个能陪伴孩子学习的机器人只要价格不离谱,相信很多家庭愿意购买,毕竟机器人不可能比一套学区房还贵。
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探讨未来机器人的情感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对我们来说实用才是最重要的。
本书的精华内容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