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摄影古代文化

西安——十三朝古都,你懂它么?

2017-06-22  本文已影响427人  有盏茶

临潼的石榴花,开了一茬又一茬,一树又一树,一山又一山。热烈得仿佛在召唤着什么。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西安——这座世界历史名城,得以踏上先人曾走过的土地,去触摸它沉睡的脉搏。

也许我跟你说华清宫你会很陌生,也许我跟你说华清宫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你会觉得很糊涂。

但我若问你一句听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么?想必很多人是知道的。用现代的话形容他们是一对老夫少妻,白居易的《长恨歌》让他们的纠葛广为流传了百年。其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便是杨贵妃在华清宫内赐浴的真实写照。

华清宫的东面是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雅致小院——环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皆在此就寝过。但真正令他名声大噪的还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因为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当时蒋介石正在环园的五间厅中休息,他于寝室听见枪声,立刻从后窗仓皇出走,越后墙而过,跃入深沟,碰伤脊背,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处的草丛中。据导游说蒋时年49岁了,可是跑这一段路才用了不到15分钟。我默默震惊了一会,这体能果然太牛掰了。

有人把西安事变作为蒋介石人生的转折点,打趣他的名字其意为介于石缝之中,蒋后来的确于石缝中被搜山部队发现的。

蒋藏身石缝

本来华清池最多用一个半小时游玩已经足够了,不过我仰慕骊山已久,遂选择了爬山上去。爬了两个多小时,到了顶峰的老母殿,当地的人告知我,前方更高的那座山峰上有个烽火台,就是成语“烽火戏诸侯”的起源地。我掂量了一下时间,只能遗憾地眺望着它。

骊山俯瞰

骊山下来,直奔兵马俑。

对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我一直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毕竟这是一个古墓,里面沉淀了太多的辉煌、血泪、智慧与灵魂。

步入陵园,树木清新馥郁的味道扑面而来,走在林荫道中,枝头的鸟儿放声欢唱,树底下朵朵蒲公英在微风中摇摆,一派勃勃生机之象。

现在对外开放的俑坑共三个,一号坑是规模最宏大的。其实参观兵马俑,倘若不了解历史,会感觉那就是一堆雕塑看不出什么乐趣。

不过兵马俑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从来不单调,千人千面是兵马俑的特色。秦朝工匠的手艺与观察力究竟是达到了何种登峰造极的地步,才能造出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不相同的秦俑,对于这点我真的很惊叹。

看秦俑,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千人千面却有着唯一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所有的秦俑都是单眼皮。对于这个特性,专家们还没有准确的结论,目前比较被接受的说法是秦朝以单眼皮为美。

此外,他们鞋子上藏着等级的秘密。脚尖翘得越高的,官位越高。据说“趾高气扬”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兵马俑的修复,我们的专家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刚挖掘出来时几乎都变成了碎片,是后期一片片粘贴复原的。可惜当时技术不够,兵马俑被开启的时候,俑上的色彩褪去,仅有一小部分还余一丝的朱砂色。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看到全彩色的兵马俑。

秦砖是兵马俑的特产,这种砖与我们平常所见的砖不一样,不腐不朽,寸草不生。是用石灰和糯米炒熟制作而成,密度相当大,所以一块砖挺重的。秦砖已经是文物级别的东西,在黑市上绝对是属于有价无市的品类。

从临潼区回到西安市区中心已经是晚上八点多的事情了,鼓楼与钟楼都亮起了彩灯,与白日干净的素颜相比,多了几分艳丽的妖娆。

钟楼有一钟,名曰景云钟。它铸成于唐朝景云二年,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还得了皇帝的亲撰铭文。

我们每年必看的春晚总会有一段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那便是景云钟的录音。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中国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唐代的安史之乱后,景云钟被废弃不用。到了明代,钟楼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后钟楼东迁,景云钟也一并跟着换了地方。奇怪的是,虽然钟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应该移到楼外。

虽不应论怪力乱神之事,但我还是倾向第一种说法,毕竟景云钟是一口有脾气且念旧的钟。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去西安,得上城墙走一走。西安城墙周长13.74千米,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

不少本地人喜欢去城墙上散步或跑步,也许周边现代化的建筑常让人有种出戏的感觉,也许城墙上的建筑看久了会视觉疲劳,但看着自己的影子在城墙的地砖上慢慢西斜,恍然间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飘了上来,我竟然踩在百年前的军事重地上安乐闲悠踱步,这种状态究竟是否正确?

西安,不懂历史就读不懂它。

我们自诩为中华五千年的传人,这片华夏大地上发生过的传奇太多,被淹没的故事更多。若真的不想忘本忘根,除了近代史,也许我们也该捧起先辈们的正史、野史读上几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