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的工具人

2020-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澜雲

仓库小刘一早微信我。

说她和姐姐这些年陆陆续续给父母的钱,父母已经用来给弟弟贷款买婚房了。

她心里不是滋味,又难过又觉得自己不应该难过。

自己和姐姐结婚5年了,至今都是租房住,而弟弟还没结婚,马上就有自己的新房了。

------------------------------

叹气!

又是一个工具人。

-------------------------------

许多人,评价这样的行为是孝顺。

真实的情况是,幼年缺少母亲的安全依恋,成年后一直想办法在索取。

怎么索取?用钱交换呗。

幼年,她们知道,自己不是男性,没资格像弟弟一样,得到关注与宠爱,称赞,还过早的帮母亲负担家务,照顾幼儿。没过上几天小孩的生活。

孩子小时候,会向父母释放情绪,提出要求,假设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父母很好的接纳,要求总是被无情的拒绝,那么就不会形成很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内心就形成了一个个坑洞,匮乏感便存在了。

匮乏这东西,一旦有了固定的内部结构,就会伴随一生。

成年后,孩子就会希望通过各种令父母满意的行为,得到得不到的关注和称赞,重新弥补幼年的坑洞。

这其中最常见的,最令父母开心的,莫过于给钱,多多的给钱,持续的给,超过父母需求的给。

小刘的母亲,在她小时候,总因为没钱而发愁,哭泣,怯懦无助。父亲因为赚不到钱,有时候在家里也心情不好,对几个孩子没有好脸色,温情甚少。

有时候,父母因为金钱的事情,大吼大叫,撒泼打滚,甚至肢体冲突。姐妹俩目经常睹过这样的场景,早就把责任内化了。

她们觉得,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的存在,所以父母才如此痛苦。若自己是男孩,那么父母就不会生这么多孩子,那么经济不会如此拮据。

但这个意识一般不会出现在脑海中,她们只觉得无助,和愤怒。

长大后,她们就成了父母的父母,扛起家庭的一切。

她们还以为,现在的家是小时候的家,只要自己努力,家就可以重新回到小时候,弥补那时候过的不如意的痛苦。让父母承认,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解救幼年时,困苦的母亲和为金钱发愁的父亲。

于是姐妹俩拼命工作,上缴工资,帮助父母还清债务,翻新旧房。

父母的高兴,邻居和亲戚的称赞争气,能干,孝顺,这些已经胜过一切快感。

胜过自己对未来的一切期许和规划。

---------------------------

姐妹俩结婚前,只剩零星存款,过早辍学去工厂做工,择偶上自然也没什么优势。

不过她们俩都找了广州本地的工人。

虽然婆家都无钱,但也是够父母在老家吹上一阵子。

婚后至今,俩人的家庭,也都没买上房。

婆家也总怀疑她们有对家庭过分补贴的嫌疑,经常因为这些心生嫌隙。

但姐妹俩顾不上这么多。也思考不了这么多。

她们都承认,心里总觉得父母的高兴最重要。

把钱给父母,会得到夸赞和关注。

在婆家却只有挑三拣四和被嫌弃出身贫穷。

这一两头落差,让俩姐妹更加热血的给父母偷偷充值。

父母和弟弟才是家。

这个心中一直停留在幼年的家,是最好的慰籍,活着的支撑。

--------------------------

那为听闻给弟弟什么失落有难过呢?

因为,她可能隐隐的意识到,有些事,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

隐藏在美好的表面之下,是始终如一的程序。

偏爱,是终身的,且是无法撼动的。

因为性别的原因,一生下来,自己就是一个辅助的工具人。

这在父母那里,是注定好了的。

是无论自己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不会有转变的。

自我的价值,在父母那里,不过是利用,在婆家那里,是被嫌弃帮不上忙,只剩下生育。

这是来自一个空心人的迷茫和落寞,甚至开始有些怀疑的痛苦。

按照我的观点,小刘在广州郊区,如果使劲攒钱外加稍微找点援助,早就可以买上房。

为啥一直没买?

因为她觉得自己不配。

父母过的日子比自己差,自己怎么带头先过好?

一旦买房,自己就没有多余的私钱交给父母,甚至可能向父母再伸手借点,她觉得自己能干的人设会崩塌,这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的。

父母如果对自己失望,自我良好的感觉荡然无存。

“我,再也没有价值了。”

-----------------------------

童年的匮乏,要么喜欢找别人做父母,要么喜欢充当别人的父母,非理智的去付出,得到内心短暂的满足感。

无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成人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还有许多人,终其一生,所作所为,不过都是用来讨好父母。

上学是,工作是,结婚是,生孩子也是,甚至离婚也是,一生一世工具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