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韭菜”
理财领域有个词叫“韭菜”,我是很早之前就从家人处、从新闻上听到过,感觉是一个好悲凉好幽默的词汇,就是描述一下投资不那么成功的时候的心态。
去年,也就是2018年,由于李笑来的录音事件,他在未知情的情况下和朋友沟通投资思路和策略,被录了下来,因为带了很多粗话和对一些人的指名道姓的点评,成了新闻事件,之后也便不受控,一时间评论什么的都有。李笑来的回应方式很简单,写本书,既要“骂”回去,又要赚到钱。于是有了一本书《韭菜的自我修养》(以下简称为《韭菜》)。
这里面对“韭菜”这个词有了更多的形容与描绘,我感觉可以理解为投机分子。
韭菜,本意是一种常见的植物,长得快,特殊气味,割了一茬长一茬,传言中有特殊功能(韭菜:我不是药神!——其实就是个菜嘛,喜欢这种味道,正常吃饭的时候吃点肯定是好的)因而带点幽默感,绿色跟“原谅色”和股市等交易市场的跌相关。所以被赋予了很丰富的含义。
《投机分子》是崔健演唱的一首摇滚单曲,收录于1991年的专辑《解决》中,摘了几句有意思的歌词:
突然来了一个机会 空空的没有目的
就象当初姑娘生了我们 我们没有说愿意
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现我们的欲望
不知生活真地需要手段 还是生活就该苦干
反正事情已经重新开始就不能够怕乱
看看投机分子怎么干的,李笑来《韭菜》书中的意思我总结了一些:
开始的时候视野太小,不知道该了解什么,就先试试;
我们投资的主要矛盾根本的上是想花钱又挣得少的矛盾;
所以投资时有个气人的定律:****要用钱的时候,肯定跌!
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然后钱押进去了,想用钱就得卖卖不上满意的价钱;
现金流的持续性没弄好;
当你不明所以,进到一个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交易场所时,你就该干看着,啥都不买 到了熊市,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买买。
我觉得这些都是大道至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要说多么优秀多么独门也没有,但确实是对的。看完这本书至少是舒服的。
而看了《韭菜》的书评,里面说的抨击的点,比如洗白、收割用户,好像某种程度也是,我茫然了,再去想评价这本书,我发现我不好站立场了。
他们说的对吗?李笑来洗白自己,好像是这样,我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
我对李笑来有个幻想,对周围的舆论世界有个幻想。对李笑来的幻想是有点偶像那种,对舆论世界的幻想是噪声很小、每个人写自己的观点都是经过三思的。
可事实应该是相反的,李笑来绝非神人,定有缺点,但他写出来的书很吸引我,我会反复翻看,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理解,这就把他使用到最大化了。
舆论世界一个留言写上去的成本很低,就可以把他们看成噪音,我为什么还要思考揣度它有没有道理。关注值得关注的,其他信息就忽略好了。
这就是时间上的投机,时间是我们重要的资本,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拥有的东西,但又是非常不可控。所以假如看了一本“错”书,我会非常焦虑,自己浪费了时间;假如一个问题的评论我去点评了,也会有点不舒服,觉得说了这些有什么用,而且想法一会儿一变,还不如不点评。
同样的焦虑可以用这个例子来类比:
博士。前几年的对于博士的新闻都是教育水准查,就业形势难难,女博士是第三类人找不到对象,所以我不想上博士。而今年的新闻是华为给刚毕业的博士200万年薪,全球搜罗博士。看完虽然知道和自己没关系,不应该放时间去想,但还是会油然而生一股酸(仿佛自己错过了200万)。
博士一直都是博士,价值在一个地方摆着,但看不出来,但社会的看法不同,从原来低价,就会缩小供应,到现在高价,大家才看重,这也是正常的周期规律。
于我来说,去赶潮没用,还是看好的领域就等着,行情不好的时候多投入,在行情好的时候能赚到。落到实处就是现在不去和已经是博士、科研经验的人硬碰,做好自己能做的工作,勤学一点,等应用型人需要的时候,干多干好就行了。
所以承认了吧,我们都是投机分子,会嫉妒会羡慕别人,会为自己不努力没运气而后悔。坦然应对这个不太光彩的自己,好好做脚下的这件事吧,投出成果来,投机的负面意义也就自然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