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读书:内在裂变的永久意象
在中国的作家中,王蒙的名字我是很早就知道的。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到父母和姐姐谈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等小说。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声色传媒,信息网络,微信群圈。那时,每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版,都会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人们聚在一起津津乐道的也常常是刚读过的小说中的情节,就像当今的人们热衷于谈论股市球赛电视剧大片一样。而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却令我有幸在童年就不经意间接触到一些大作家。后来,当我认识的字刚刚能够读小说时,我就从父亲的书架上够下王蒙的书,开始了我学生时代的阅读。可以说,王蒙的作品影响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也使我在人生和写作的道路上获得了很大的教益。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王蒙的著作一部部面世,这个名字,也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符号,一个坐标。耄耋之年的王蒙,仍笔耕不辍,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文坛不小的震撼和惊喜。我也仍像青少年时代一样,满怀热情和兴趣关注着王蒙的每一部作品。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更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仍不时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安黎读书:内在裂变的永久意象《活动变人形》给我带来了另外一种阅读体验。这部长篇小说一改王蒙过去波澜壮阔的雄浑笔触,而是以家庭为背景,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当做主题,今天读来,小说所对应的那种文化困境,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最初读《活动变人形》,我觉得书里的人物有些像漫画,他们似乎本身就是变形的,然而这些漫画给我带来的却不是那种简单的阅读快感,而是一种内省与思考,甚至是疼痛。尽管小说的一些章节也交代了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建国后的生活变化和各自归宿,但全书的主要脉络,延伸到了四十年代的旧北京。出过洋见过大世面的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王蒙用调侃嘲讽而又入木三分的笔触,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形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呼之欲出。有一段描写我记忆犹新,就是周姜氏和静珍每天早晨在梳洗过程中的骂誓“早课”。王蒙用颇为现代的手法把大段的咒骂一口气喷发出来,连绵不断,汪洋恣肆。我感觉自己瞬间便被卷入了意识流的漩涡,心情被这旋窝裹挟着,起起伏伏,动荡不已。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张颐武说过,《活动变人形》是“作家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每次读完这部书,我会感到书中那些“活动着的人形”如同我的熟人或者朋友,我走到街上仿佛随时就可能遇见他们,随时都可以和他们打招呼。王蒙创造的这个“一个聪明的脑袋和高大的身躯下面长着一双不健全的腿”的倪吾诚,已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在裂变的一个永久的意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深远地影响着一代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