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走了,吉林安全了
邱海波走了。就是昨天的事,嗯,六月五号。
您千万别多想,我说的走了,可不是那个意思,可别往那个方向去瞎猜。
哪个邱海波?
如果没有到现在还没有捕捉到“来头儿”的舒兰疫情,如果没有因舒兰而起,关联到吉林市的疫情,也许邱海波这三个字只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一闪而过的众多抗疫专家中普通一员。毫不起眼,甚至在记忆里不会存留过久。
如果没有舒兰和吉林市发生重大疫情之后,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里对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的连线釆访,我还真不知道做为坐阵吉林的这颗“定海神针”,是这样一位重量级别的人物。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邱海波先生从武汉疫情暴发之后的大致轨迹和工作脉落:
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前往武汉抗疫,在武汉一共奋战了99天。
在武汉,邱海波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集中收治医院。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
在这99天里,邱海波提出全国驰援、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创建方舱医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等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
从武汉转战黑龙江再转战吉林
4月24日,武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4月26日,国家卫健委留守武汉的20位专家开始撤离武汉。当天,邱海波又接到新的指令,奔赴黑龙江指导救治工作。
在黑龙江战斗了17天后,5月13日,邱海波又从黑龙江奔赴吉林疫情一线。在吉林战斗23天后,他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这条轨迹不难发现,这个人就是那个哪儿危险,他去哪儿;离开哪儿,哪儿安全的那个人。
他在吉林的23天期间里,用一个令全世界都惊讶的指标,留下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就是在吉林实现了所有重症患者的“零死亡”!
是不是听着就觉得特别的牛掰。这种手掰是不是特别的不可思议?
他到哪,说明那里危险,他从哪离开,说明那个地方安全了。这既是新导出的一个公式,也是一个从抗击疫情开始以来,被四省四地的抗疫实践验证过的事实。
当湖北武汉疫情十万火急,黑龙江疫情频频告急那会儿,我们虽然心系湖北,情牵黑龙江。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抗疫一线的各种信息。但是,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像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陈微等几个中国工程院士的发音和行踪倍受关注之外,还真没注意到那个默默在ICU里与死神较量的邱海波。
在他返回家乡的前两天,也就是6月3日,吉林省舒兰市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
说实话,当事不关已的时候,谁都很难设身处地去考虑旁人所遇到危难中的所有细节。只有大难临头躲无可躲、藏无可藏的时候,你不得不支愣起皮囊上的每一根汗毛,去努力感知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危。
“吉林市和舒兰的绝大部份病例都属于普通新冠肺炎患者,并且受病毒攻击的只有肺脏。而湖北和武汉病例被病毒攻击的除肺脏还有心脏和肾脏。比较而言,吉林和舒兰患者的病症就相对较轻,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邱海波先生在第一时间给了市民一颗定心丸。立刻安抚了450万人那极度恐慌情绪。瘟疫暴发之时,太需要这种有科学依据的判断,去支撑人们那极其脆弱的内心了。
离开吉林之前,当被问到回南京后最想干什么时,邱海波笑着回答:“其实该上班了,因为在外面的时间有点长。”
看来这个人,根本就没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把自己的性命与他口中这个“外面”(湖北、黑龙江、吉林)的ICU里与被抢救的那些人的性命绑在一起当成上班。
仔细琢磨,也对。这确实不应该叫上班,准确地称呼应该叫“救命”。
他虽然嘴上没说,但用脚去证明了“病人在哪,他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