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诗的人都会背诵平仄口决吗?写律诗的人张口就背得出吗?
在平仄格律出来之前,那肯定是不会背的,都没有口诀,背什么呢?平仄的概念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正式提出,格律更是在平仄的基础上形成,并附加上押韵、对仗一些规则,创作出一种新格式规范。
这也就是近体诗。学习近体诗,首要的就是学习平仄格律。而且在科场考试,也是用近体诗来考察一个人的文学能力。那么你想在官场混饭吃,能不能不学习近体格律诗呢?除非你出自王侯家,或者像李白那样反正科考的资格都没有,否则的话平仄格律是必须学习的,这是成功的敲门砖。
当然你进了门之后,是否还用格律写诗是你的自由。就好像开车吧,你得先守规矩一步步来,才能拿到驾照,至于通过驾照考试后,你是按规矩来,还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很大程度决定在于你自己的心情。
首先,这是规则需要。古代写近体格律诗的人必然会背诵平仄格式。
其次,这非常简单。所以写律诗的人对于平仄格式这种基础入门知识肯定是张口就来。
说直白的,平仄格式只是把汉字发音分为平仄两部分,然后套用四组现成的、固定的组合方式就可以了。
为什么固定为四种?因为古人经过充分研究,这四种基础格律是绝对不会发生音律错误的。那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且其他所有形式的平仄格式都可以在这四种基础上发挥、推导出来。总共是四四一十六种。
这就像乘法口诀的“四四一十六”,对于一个学数学的小学生而言,这有什么难度?
对于一个以汉字为日常使用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平仄格式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稍微用那么一点心,就好像你爸妈监督你背乘法口诀时花的那么一点心思,基本上就会记住。
而且这种基础还像骑单车的技巧一样,一旦学会,就算一辈子不骑单车了,也不会忘记。
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倒是押韵和今古口音变化稍微复杂一些。到了清康熙年间,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和李渔的《笠翁对韵》将对仗、押韵进一步简化,基本上连孩子都可以背诵了。
对于学会平仄格式和押韵、对仗的人来说,近体诗简直就是手到擒来,易于反掌。
其实武则天当时推出平仄的初衷就是简化作诗的入门,为朝廷大量补充读书人作为官员的新鲜血液。
所以,平仄格律这个东西,其实是中国古诗词的简化,也成功地因为规范、简化带动了整个大唐的诗文热潮,形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最高峰。
为什么今天的人觉得平仄格律很难?
大都是难在了平仄划分中的入声字识别。初学者如果使用新韵,就会发现,近体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实在是太简单、太方便了。
其实我们一样也可以张口就来的。只不过有关于诗,有关于平仄格律,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像古时候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甚至完全可以忽视,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花心思学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