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今日看点育儿

读过书、发过誓、为什么还教不好孩子?

2016-11-27  本文已影响67人  亲爱的y

到了我们这一代,读书养娃已经是基本模式,加上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即使不看书,各种育儿大V 、育儿社群、育儿微课...育儿知识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触手可及。

晚上,躺床上刷朋友圈,看文《管教孩子不能靠吼》,看完心里后悔不跌,悔恨自己没有跟孩子好好相处,以后不能再这样下去,要尊重孩子。第二天一觉醒来,跟孩子沟通依然靠吼,昨晚的感慨,昙花一现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在发现这种靠刷刷朋友圈学习的方法不靠谱之后,我尝试着也学那些育儿牛妈:读书!书买了一大堆、也看过好几本,可是问题还是接踵而至......

1
读过却记不住

每每读书的时候,那些道理看起来真有道理,那些方法看起来也那么实用,心潮澎湃后暗下决心,以后就按这个来!用了一个月的时候读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觉得自己成就感满满,学到了很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别人问我,这本书咋样啊,我是真的不错,那书里究竟讲了些啥?我一时语塞,妈呀,我除了记住个书名,其他竟然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我以为那些读书时心潮澎湃的响应都已经记在脑海里了,可是实际上那只是一时的“激情”而已。合上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并没有产生什么关联。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又做了一些改变:看一遍记不住,我就看三遍。虽然我为此耗费了三倍的时间,而成效依然不明显,还是没记住多少啊,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合算;然后我又调整了一下:试着去做读书笔记,把感触写出来,以输出倒逼输入,倒是真的加深了一些记忆。

但是悲剧的是:不管看几遍,实际上一本书,顶多也只能记住一至两个基本的理念。不过所幸的是即使一本书我只能记忆这一点东西并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作用,也已经值回买这本书的价钱了。可是问题是:我记住的 这一至两个理念,可是与我的目标人物——那个撒泼打滚熊孩子,貌似还是没有半点关系。

2
知道了却难以付诸行动

《正面管教》里我唯一记得的是----和善而坚定,这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是我看到他躺地上耍赖时立刻火冒三丈,哪里还想得起和善?大吼一声都算是自我控制的不错的了!坚定就更难了,众目睽睽下,还不速速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以求收场了事,哪里还想得起坚定?

好吧,即使我记住了书里的大道理,到了我和熊孩子的小世界,那个没看过书的“本我”就会跳出来,开启大吼模式。然后挫败感会随之而来,心情跌入谷底。读书无用论在接下来几天就会充斥着我,要不就这样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该咋咋地,懒得再和他较劲。

直到躺地上撒泼打滚越演越烈,让我已经招架不住的时候,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的时候,我想还是试试“和善而坚定”吧,毕竟这真的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了。

那么接下来就要跟自己死磕了,关键时刻得提醒自己模式调整:告诉自己开启“和善而坚定”模式,然后装出慈眉善目的样子:儿子,你现在是不是想要这个恐龙玩具?

嗯嗯。(停止哭闹)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恐龙,现在妈妈不给你买你很伤心。

嗯嗯(眼巴巴看着你,以为你要妥协了)

但是我们不是约定好的周六买玩具日嘛,今天周三不能买哦。

哇……(原来还是不给我买啊)

这样周而复始,斗智斗勇的过程起码要提醒自己刻意练习10次以上,小家伙才会意识到你切换了频道,慢慢去适应我调整后的节奏。

然而问题依然不会这么轻易就解决了,这是一条漫漫取经路,有时候你觉得这个道理特别好,但是对付我家的熊孩子好像不管用,他就是不吃你这一套!

3
现实里“不管用”比“管用”要多得多

书里的方法好像基上就是那么几种,而我的孩子却可以千姿百态的“熊”。

约定了电视只看3集就关掉,看完了3集:“妈妈我还没看完呢!妈妈我就再看最后最后一集!...”最后只能强制关机,大哭一场了事。不是说“跟孩子做约定”就可以解决吗?说好的“爱和自由”呢?根本实施不下去。

书上的理论能变成真正影响与孩子相处模式的方法,必须经历的就是不断“试错”,然后找到真正可行的方案。约定不起作用的原因有很多:一共才没用过几次,孩子还没有适应新的转变;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坚持自始至终如一的原则;后期没有反馈方法,不遵守不遵守就算了;约定的内容太多,不停的变化约定的内容......

只有从一开始持有“试错”的观念,才有可能在现实状况执行不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有信心。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应该才是常态,不断试错,不断跌代,才是无限逼近正确的唯一路径。先打好这个心理基础,然后在行动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患得患失了。

这样不断的试错过程就是去找到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有效方法,把不适合或者不实用的方法去除掉,正确有效的方法才会逐渐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模式。

更何况,每一种场景下情况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掌握的书里的基本理念,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大抵是尊重孩子,这样在应用到具体场景时,我都可以去核对这样处理问题我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基本理念应该是自由,那么我就可以问自己这是否做到了自由?

4
开启终极相处模式

不可否认,看过、记住并付诸行动、且即使已经感到“小有成效”的相处模式,很多时候依然不能成为行为习惯,在面临任何状况时都能成为自动弹窗的首要选择。

每次面对熊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我当下的第一反应会是“拂袖而去”,然后我才会想到“共情”,说出他的感受,再安抚情绪,这一系列的理论真的很难变成下意识的反应,终极相处模式的开启,除了刻意练习并通晓理论基础之外,真正需要的是自我认知的改变。

我曾看到一句话:人无法用同样的自己换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深以为然。套用于育儿也一样,你无法用一个不曾改变的自己换一个在孩子面前“改头换面”的妈妈,如果不能在跟除了孩子之外的人相处时,我做到真正尊重对方,只尊重孩子,这应该很难真正做到吧,这种分门别类的伪装,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仅仅靠看育儿书就想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是很难实现的,更深层来说,育儿是一个关乎三观的事,育儿方式改变的前提基于日常生活中与每一个人相处模式的转变、蕴含着你对世界新的理解、体现着你的思考方式的转变。

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做到认知升级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去践行。之前有发文!《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一样是在对我自己说:为了孩子有更宽广的视角,我们得先打造自己。

为了育儿而育儿,往往费了好大力气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育儿先是育己,我们应该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并走在不断去自我升级的路上,才有可能改变与孩子的终极相处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