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感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快两个月没写读后感了。
这段时间在学校读完了一本五将近五百页的学习性书籍——罗伯特·麦基先生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略有感悟,特写此文。
作为一本26年前出版的写作教辅,该书被认为是全世界第一的编剧经典书籍,如果说编剧是基督教徒,那这本书即是圣经。
书中其实有不少专有名词和术语,作为一名学识浅薄的高中生,我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常感到晦涩难懂,解释术语的部分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考才能理解,但顿悟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人惊讶的是,这本以电影编剧内容为主的书中其实有不少与人生思考相关的段落,阅读这些内容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如何看待眼中的世界与“故事”的关系。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讲人物塑造中的一段:
“生活中一个令人悲哀的真理是,在现世这条泪河中,我们真正了解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从根本上而言是永远孤独的。然而,尽管其他人保持着距离,变化无常,无从确知,尽管人们具有年龄、性别、背景和文化的显著区别,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明显不同,真相是,我们的相同之处远远大于我们的不同之处。
我们都是人。
我们都共享着同样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希望和梦想,都想让我们的人生时光具有价值。”
当我翻动纸页,视线浏览,看到“我们都是人”这五个字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情感冲击了我的大脑。
我从小便喜欢看故事,电视剧、电影、动画(看的最多),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物塑造”,而书中的这一段则点明了为什么虚拟的角色能触动真实的情感。
因为人与人可以共情,人与人物之间也可以。
尽管人物是被故事创作者捏出来的,但他依旧跟我们一样,是人。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不需要华丽的打斗、庞大的世界观或是惊艳的场景。
最重要的是人。
因为故事即是人创作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AI无法创作出好故事的原因。
故事是情感的呈现,而AI没有情感。
除了这段以外,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对白不是对话。
只要旁听过任何咖啡店的对话,你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绝不会把那些废话搬上银幕。真实生活中的对话总是充满着笨拙的停顿、极不规范的遣词造句、不合理的推论、语焉不详的重复,它很少能说明一个问题或得出什么结论。但这无伤大雅,因为对话并不是为了说明问题或得出结论。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保持渠道畅通”。谈话是我们发展和改变人际关系的手段。”
这一段学习意义较大,说明了为什么银幕上的台词和现实中的不一样。
坦白地说,一开始阅读此书的时候,前面的部分让我有点提不起兴趣,但在讲到人物塑造,我开始认真浏览,确确实实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本书用较为专业的语言刨析了故事创作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当你汲取了这些知识后再去看一些故事,会本能地将知识与故事中的内容相对应。
该书在讲到人物主观论点的时候引用了著名的侦探电影《唐人街》中的一段剧本进行分析。
尽管这本书中所讲的故事创作理论以电影为视角,但事实上它的泛用性极强,同样适用于其他故事艺术,包括小说、戏剧、电视剧。
等有时间我会重读一遍,毕竟这一遍读得有点敷衍233。
最后是一些个人感想。
作为一名高二生,我自己距离“未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已经决定在未来成为一位创作故事的人。
用好故事打动人心,从思想政治上讲,我认为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读到本书最后一段时,我非常地感动。
“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把《故事》常备在身边。运用你从中学到的东西,作为指南,直到把其中的原理掌握得像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收放自如。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扔掉你的恐惧。因为在想象和技巧之外,世界要求于你的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勇气,敢于冒着被拒绝、被嘲讽和经历失败的风险的勇气。在你为写出内涵深刻而又美感并行的故事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同时,审慎思考,大胆下笔。那么,就像寓言的主人公一样,你的舞蹈会让全世界目眩神迷。”
我希望我能在未来让人目眩神迷。
I will.
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