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二章2 情绪伪装和隔离,费力却得不到幸福

2020-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辰夕_情绪力教练

关于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原文:

哲人:我再重复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这个观点与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主张“他人即地狱”一致。

这样的观点出来会有两个影响

一是让人忽然有种原来如此,瞬间明白了通畅了的感觉(这个感觉会普遍产生的原因则是,大部分人都有在人际关系里受挫的经验,并且这些受挫情绪深埋内心无从诉说和消解,因此这样的论调出来非常容易俘获人心,当然这里并不否定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它的确是正确的)

二是明白之后又带来了一些疑惑,因为意味着所有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教导都面临动摇的风险。

这也是我十多年前初次面对相似观点时,内心的纠结所在。

在看到这样的观点之前,我们在成长中被教导的是与人为善,搞好人际关系,我们听到的是,人际关系好的人怎样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平步青云,我们羡慕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我们认为自己不成功就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好…

忽然这个观点出现,让我们有点迷惑了。

对于这个观点如果不能理解透,会带来非常麻烦的后果,这也是我年纪太早就读哲学又无人指导,以至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掉坑里出不来的原因

这个观点理解不清带来最直接的糟糕后果是,否定人际关系。因为它是烦恼嘛,所以要避免烦恼,自然就要拒绝它。而外在世界的教导却是,我们要与人为善团队协作,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这下麻烦来了,一部分人开始进入一种伪装人格状态,即外在行为上,为了符合社会规则,所以跟人相处还是很亲密的样子,但是内心里,因为

1曾经在人际关系里受挫很深,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内在深处始终有伤痛

2这个“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太有道理了,简直是真理

所以,开始拒绝人际关系,也就是形成一种伪装隔离的人格状态,表面遵循规则和和气气与人为善,内心里却是对人际关系持否定疏离的状态

然后,可以想见,这个人之后的一生会有多么麻烦,他会始终处在一种“求而不得”或者反复出现得到又失去的人生状态里。

原因是,因为伪装和隔离久了,他自己也被麻痹了,忘掉了自己内心预设的东西。结果在追求外在想要的东西得时候,内心预设的东西一直在拉扯,导致他得不到要追求的那些东西,于是活得很辛苦很挣扎,别人简单轻松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他却辛苦费力怎么也得不到。

许多不幸和悲惨的人生,就是这样造成的。

不要觉得我夸张了,我做情绪咨询中遇到的,因为小时候父母一句无心的话而造成孩子长大一直不幸福的案例,很多。

不要小看语言的力量,更不要小看乱读书会造成的影响。

这也是我不主张缺乏一定阅历的人去读佛经的原因。

还是我在第二章2里写的那段话

书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读的人是否有完整的框架体系可以去吸收和化用,是否在有力的支持环境里去学习,是否能够及时得到答疑和纠偏。

读书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常常只是警惕身体的危险,却忽略思想的危险,读书读不好会持续踩坑爬不出来,读好了可以助力成就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