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天地芳草集散文特辑

同为父亲的爱恋

2024-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云间月皎皎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未在简书开过会员的朋友,请点击蓝色链接开会员,成为我季度会员或年度会员有惊喜喔:

云间月皎皎首开会员入口:

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2a64e4f3

购买成功后简信我即可,会有不同程度的惊喜,也可先来信咨询。

——读泰戈尔《喀布尔人》


喀布尔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者说在印度人眼里,喀布尔人的群像是什么样的呢?而泰戈尔先生之所以专门把他提出来写,他究竟是从喀布尔人身上发现了什么,别人没有注意的特质呢?

当我第一遍读《喀布尔人》这篇文章后,我先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在第二遍阅读时,我就更多地关注泰戈尔先生写作手法了。

泰戈尔先生在交待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时,委婉柔和,借旁人的观点态度勾画出来。原本是存在历史渊源的矛盾对立双方,他只用“喀布尔人”这一个称呼,把丰富的涵义全部囊括其中,一瞬间就暗示了双方之间的族群差异、宗教差异、经济水平差异、社会地位差异。仅此一句,就已经设下悬疑:如此巨大的差异,故事的双方得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来发生联系?要碰撞出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来体现小说的艺术效果呢?

如果这个素材由我来写,也许我就会直截了当地写:这个高大的男子来自喀布尔,他背着褡裢路过我家时,突然……

这平铺直叙的手法,必然很难引起读者兴趣了。而文学泰斗用一个地名指代的人群“喀布尔人”率先引发诸多历史文化宗教的联想。

喀布尔,首先是阿富汗首都,而阿富汗全名是阿富汗伊斯兰国。喀布尔人自然就是指的阿富汗人,信仰伊斯兰教。阿富汗这样多灾多难的国家,多年来历经战乱,经济民生毁坏殆尽,无数阿富汗的平民离乡背井,漂泊流离,仅仅为了温饱和生存。在异国他乡流浪,或龋龋独行,或成群结队,谋生手段多数是走街串巷倒卖一些家乡山地特产,比如葡萄干杏干坚果等等。

阿富汗其实并不和印度接壤。它北邻土库曼斯坦等国,西接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东北部与中国新疆接壤。这个国家多山环境,耕地很少,但矿产资源丰富。贫穷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就像小孩子怀揣美玉珍宝,没有护宝的能力,难免遭人觊觎,外扰内乱,一直不消停。最苦的当然还是底层老百姓。

而恒河平原上的印度,相对于贫穷落后的阿富汗来说,可说是繁荣富饶的历史文化中心。阿富汗全称是阿富汗伊斯兰国。印度素来被誉为“宗教博物馆”,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等多种信仰,极其复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也发生过很多流血斗争故事。在《喀布尔人》这本书中,作者却只字未提夙仇与矛盾,却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被作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起先是五岁的女儿,天真可爱的弥尼大叫着“喀布尔人”惊动了过路的喀布尔人,然后自己却惊慌地跑进去躲起来了。真实准确的描写,仿佛就是我们身边邻家小女孩再现,生动地体现了幼女惊恐害怕的心理状态。弥尼为什么会害怕?自然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果然,后文写到作者的妻子的态度就令我们恍然大悟了。这样前后呼应的写法,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闭环,同时也埋伏了第二个悬疑:不但小女孩儿惊恐害怕,连成年女性也害怕和提防着这些陌生的喀布尔人。

弥妮的妈妈是个极其胆小怕事的女人……
她对喀布尔人拉赫莫德向一不完全放心,一再提醒我对他应提高警惕。我笑着安慰她,力图打消她的疑虑,她却连珠炮似的向我发问:“以前,难道没有一家的孩子被人拐走?喀布尔那地方,难道不经常贩卖奴隶?一个粗壮高大的喀布尔人,拐走一个小孩,难道不是很容易的事儿吗?”

信伊斯兰教的陌生喀布尔人与信印度教的弥尼一家,会续写什么样的缘份呢?弥尼会被拐走吗?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宗教生活中的的某些不愉快事件。

泰戈尔先生一家是印度教婆罗门高种姓,在种姓制度的观念中,而外国人都是低种姓,但是属于低种姓可接触者。

妻子对于喀布尔人的印象就代表了两个阶层之间的一条鸿沟。而泰戈尔先生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人,态度更宽厚温和,不容易受到陈规陋俗的影响,更加包容内敛。所以他理解妻子的观点,却并不赞同她的做法,却也并没有主动地去销融隔阂 ,只是小心礼貌地防范着喀布尔人。

唯有活泼的弥尼,她的天真可爱,美好纯洁,才能跨域这条鸿沟,牵引出人性中的温情与悲悯。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