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落后了,怎么办呢?
前阵子,研究生同学群又开始热闹起来,“十周年”的字眼频繁出现,默默一算,原来毕业已经十年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十年间,学院里其实也组织过一些同学会,但我每次都不老想参加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卑。从毕业那年离开北京、离开金融行业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和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每次看到同学们纷纷升职加薪,平步青云,再对比自己,身在二线城市,机会少、薪酬低,不免有些自怨自艾。
但另一方面,有时候和要好的同学私下会有一些见面和交流,我会发现那些平步青云的优秀同学,也陷入了焦虑和更高端的羡慕链中。
什么是羡慕链?
年薪十几万、几十万的羡慕年薪百万的;年薪百万的羡慕那些带队做业务,一年就获得千万薪酬的;年入千万的羡慕那些做实业的,一朝上市身家就上亿了,觉得自己做得再好也就是个服务员,为实业打工。
这样的羡慕链一旦形成,每个人都在这条链条上尽全力地奔跑着,羡慕着前面的人、也想要甩掉后面的人。
这就让我有些泄气,一方面觉得自己和同学差距在拉大,好想赶上去;另一方面又觉得,追上了又怎样,还不是有更厉害的目标在更远方,难道人生就是这么不断地跑着么?好无趣。
但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我的心态出现了一些正向的变化,发现自己除了不断抱怨外,其实有一些路可以走。
一、找准方向
不是所有人都在全力向前跑,也不是所有人的路径都正确,即使你现在落后了,即使你年纪不小了,只要你找对了方向,坚定努力,你仍然有机会赶上,起码可以缩小差距。
找准方向,就是找到目前正在上升期的行业,进入这类行业中还不错的企业的核心部门,做核心的业务。
其实这件事正是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之前离开体制也是这个原因,目前看来,一切发展的都还不错,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
二、尝试跨界
追不上他们?试试弯道超车。
跨界是目前很火的一个概念,其本身并不是说最近什么火我就学什么,一切从头开始。比如,最近编程火,我就学个编程,最近股市火,我就学投资,这样的学习没有考虑前后技能之间的关联,往往事倍功半。
真正的跨界,是各项技能之间有关联,在学新的技能时,把之前的能力迁移过去,不断增加势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每隔三四年就换一个爱好领域深入研究,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史等等。他经常带着自己在上一个领域的感悟和人脉,迁移到下一个圈子。当所有这些领域的感悟汇聚在一起,迁移到管理领域时,就行成了极大的势能,确保德鲁克的文字变得更有历史纵深感,成就一代大师。
跨界本身目标并不明确,只是不断做好当下的一些小事,并逐步迁移,形成越来越大的势能,最终成就自我。
三、保持好奇
最后还是想来讲这个点,因为不论我们跑到哪个位置,总有人在我们前面。如果我们注定赶不上他们,赶不上那些同学,我们怎么办呢?升职加薪我们不行了,荣华富贵我们没戏了,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自暴自弃,放弃自己么?不是的。
刚读到一则新闻,今年,有一位61岁的扬州老人,考入了浙江工业大学就读法学硕士学位。媒体采访他,他只是说,对法学抱有极大的热忱,觉得太有意思了。
同样,美国有一位75岁的老人,考入了某大学去研读视觉系硕士,为什么?因为他非常热爱绘画,觉得在这个年纪还能钻研自己热爱的事物,简直太有意思了。
是啊,“太有意思了”,这个理由足以支撑起我们今后的人生。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注定平凡一生,但这又怎样?这不妨碍我们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最近几年风靡全国,其实在国外,早就有人学习效仿。
有一位国外的女士,之前是一位平凡的主妇,在读到柳比歇夫的书后,也开始专研昆虫,并在几年后,在专业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然后...没有然后了,这位女士没有成为名人,她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这篇论文,之后仍然默默无闻,了却一生。可是,这并没有妨碍这位女士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有极大的好奇心,不断探索这个世界,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充满了快乐。
我想赚多少钱呢?升职到哪个位置就够了呢?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我可以告诉我自己的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为之而努力。最终走到哪个地方都没有关系,重点在于我对这个世界仍保持足够的好奇,仍然想用未知装点我的人生。这个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
参考书籍
1、《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古典
2、《跃迁》-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