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心理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2016-06-14  本文已影响463人  摆灵
内心

每一个经历过大学的人,都不可否认地在大学会遇到心理问题,或许是迷茫,或许是焦虑,或许是抑郁,或许还有自卑,或多或少,这些问题都会光临到大学生的身上。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思维的开阔,有些人克服了,而有些人却直到大学毕业,也带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只能等待进一步的成长。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听到关于大学生因抑郁、焦虑等而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的新闻;

每一年高考过后,看着那些已经走出魔窟的学子们,我们总能联想到,他们走出了一个魔窟,但走进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天堂;

甚至,每一次遭受挫折,我们那些被掩埋的心理问题又会重新浮现,然后再次对自己产生巨大痛苦。

但是,大学生本就有不错的天赋,曾经也不顾一切的努力,经历过层层选拔,却为什么有那么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源在中学教育。

按照自然成长规律,在13到20岁之间,是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内,我们要逐渐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掌控情绪,当然更关键的是掌握生存的策略,或者至少确定自己要掌握的技能。

在中国,13-20岁,我们基本上都是在上中学。理所应当,这个阶段我们本该学会独立,掌握独立所需的知识。但现实是,在这个阶段,我们陷入了一场持久而残酷的“学习竞赛”。

作为竞赛,它自然包括奖励、惩罚,竞争标准,竞赛形式,以及竞争主体。

竞争的奖励很特殊,不是一般性的奖品,而是精神性的,是荣誉。这种荣誉包括老师的赞美,同学的羡慕,以及社会的认可。并且,随着竞争的深入发展,荣誉的级别也越来越高:班内成绩好的,有班级内的表扬;很好的参与年级竞争,由年级表扬;更好的参与校级别竞争,由学校表扬;特别好的参与全省竞争,以最后的一场“全省”级别的高考为终点。

总之,由于奖励是精神性的东西,所以,虽然竞争时期很长,级别也会不断上涨, 奖励却总能及时跟上,保证不会枯竭。

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如果竞争失败,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轻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辱骂。相对应的,其他同学也会跟着老师,对差生表示不屑。

竞赛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并且是唯一的标准。每一次考试之后,班级、学校都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公之于众,孰优孰劣,赫然在列。

竞赛的形式是考试。小的有“日考、周考”,大的有“月考、期中、期末考”,临近最后,还增加了“几校联考、省摸底考”。随着越临近最后,考试越来越频繁,学生们终日处在考试的压力之中,不得喘息。

竞赛的主体,则是学生,同学之间互相为竞争对手。以班级为原始单位,可以逐渐升级为年级,校级,再到区级、市级,最后的终点是省级。在这漫长的竞争中,你成绩越好,要面对的竞争对象则越高级,没有停歇,永无止境。

说来也可笑,虽然学生们都是以班为集体,但是班级内的活动却几乎全是学业竞争。而集体之所成为集体,其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合作,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各自分工前进才对。所以,班级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集体,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若不是学生们年少单纯,想必根本不会愿意呆在这样的集体之中。

此外,由于竞赛经过长期的发展,如今进化出了促进竞赛的一整套方法论。

对于成绩,我们被教导,要每分必争,要每科必胜,要关注每一细节,要放眼全省的对手,要考虑长远,要做好每一道题,以防万一……

对于做法,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怕痛苦,要坚韧,要永不服输,要执着,要坚持到底,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总之,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激烈,配套的思维、做法,也越来越极端,越来越苛刻,而老师们,则会在相应的时间段,将这些方法论“传授”给我们。

有永不枯竭的荣誉作为动力,有老师的批评辱骂作为惩罚,有宝贵的成绩,有无休无止的考试,有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还有极端的方法论,这就是“学习竞赛”的主要特征。而由于这是国家的教育制度,作为大陆的年轻人,生来注定要参与这场竞赛,无可逃避。

荣誉,本来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他是比生存、快乐更高级的,所以,按照自然发展顺序,年轻人应该是先满足了生存、快乐的需求,才会去追求荣誉。但是,由于年轻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这场竞赛,加上此时的温饱都由父母承担了,也就不需要为生存操心,所以,荣誉“超前地”成了年轻人这时的追求。

身处竞赛中,年轻人不断地追求着荣誉,从一次次的进步的表扬到班级前几名的荣耀,从单科冠军到总分排名第一,从班级排名到年级排名,从初中几百人到高中几千人。

这个过程中,有人实在追求不到,放弃了,于是被认为失败者,从此整个年轻时都处在自卑之中,甚至一生都打上失败的烙印。

而那些一直获得荣誉的成功者,则由于长期痴狂的追求,荣誉在他心中会变得异常重要,内心似乎吸上了荣誉的精神鸦片。

有多爱荣誉,就有多恨耻辱,这些人也开始变得敏感,变得极其在乎面子,变得受不了他人一丁点的轻视、侮辱。

至此,对于这些一直追求成功的人而言,荣誉变得和生存几乎同样重要。

为了获得排名,年轻人不断地和同学发生着竞争,竞争付出的时间,竞争付出的精力,竞争每一次的小型考试,竞争每一次的大型考试。

由于长时间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中获得荣誉”的心理在年轻人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年轻人变得热衷于竞争,变得争强好胜。

竞争在不断加剧,年轻人也需要不断地加大自己的付出,从开始的周末休息,到后来一周休息一天,再到一星期从头学到尾,从一天睡8个小时,到睡7个小时,再到睡6个小时。

而老师所教导的极端的方法论,在此时也变得既有精神的慰藉,又有实在的需求。年轻人开始接受“从长远考虑,关注每一个细节,考虑万一的风险,争夺考试的每一分”,也开始养成“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屈不挠,坚韧,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作风。

由于方法太极端,有些年轻坚持不下来,放弃了,由此,也开始成为人生中的失败者,一生活在自卑之中。而那些坚持下来的成功者,则开始变得强迫、偏执。又由于分不清楚生活和学习的界限,成功的年轻人生活中也成了偏执狂、强迫症。

以上种种竞赛中的思维,再由于此时年轻人正处于走向独立的关键学习期,潜意识会把学习到的内化成自己的思维。

由此,这场竞争中的“荣誉、竞争本身、方法论”,都会根植在年轻人的脑海中,化成思维逻辑。

而回过头来看,此时,年轻人最急需的学习,最符合自然规律的需求,却是学会照顾自己,掌控情绪,掌握生存策略。

但是,身在竞赛中,年轻人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根本没有剩下一点精力去学习本该学习的东西。

这样下来,通过这场漫长、宏大、残酷的学习竞赛,有一部分年轻人被淘汰了,从此打上失败者烙印,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可能影响一生。(一场并不是自主参加的竞赛,却让自己一生活在阴影中,这很可悲)

而那些获胜者,则变成这样一种情况:

他们志存高远,把荣辱看得似生命一样重要,在乎面子,极其敏感,却还没解决生存问题。
他们热衷于竞争,争强好胜。
他们懂得了掌握了极端的方法论,坚韧不拔,顽强奋斗,要求苛刻,却还没不懂照顾自己,不懂掌控情绪。

这种情况,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思维畸形,错误的价值观,被严重揠苗助长。而且,竞赛越成功,畸形越严重。
(有些年轻人测试自己的心理年龄,看到测试结果远超自己实际年龄时,还洋洋得意,殊不知,这就是思维畸形)

带着竞赛中养成的畸形思维,年轻人进入了大学。而大学,作为迟到的社会,所有错过的,都要在这里补上,所有错误的,都要在这碰壁。

大学,已经没有官方的、全民参与的竞赛,也就没有了统一的竞争标准,没有了绝对的成败。这一点,却已经注定了大学生谁也不能获得绝对的荣誉。

但是,大学生已经荣誉上瘾了,而且热衷于竞争。因此,第一批及后续的大学生们,为了寻找荣誉感,开始发掘各种可以竞争的项目,除了成绩,后来,他们还发觉了“家庭背景、长相、身高、专业、交际”。

于是,出身农村的自卑,家里穷的自卑,长得丑的自卑,身高不够的人自卑,专业冷门的人自卑,成绩差的自卑,交际差的自卑……在这里,没有谁真正光荣,只有自卑和更自卑。

为了在各种竞争中获胜,他们运用自己曾经学到的极端方法论,各种坚持,各种执着,各种不服输,但是竞争实在太多了,于是,他们终日活在惶恐之中,终日焦虑。在这里,没有谁真正从容,只有焦虑和更焦虑。

竞争中,他们也慢慢发现,这种竞争对自己的人生似乎意义并不大,但是,未曾探索过自己的年轻人,又一时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于是开始迷茫。在这里,没有谁真正明确,只有迷茫和更迷茫。

竞争中,他们自然不会忘记,未来的生存,才是他们最紧迫的问题。但是,没有社会经验,以及一个很可能并不喜欢的专业,这些又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在这里,只有恐惧和更恐惧

可是,他们却是一场宏大竞赛的获胜者,是肩负着家庭、自我、社会使命的人,心中自然有大志。然而,眼前生存问题都不一定解决得了,志向又该何处安放?于是他们变得抑郁。在这里,没有谁志得意满,只有抑郁和更抑郁。

此外,大学生们曾经全心全意竞赛,哪里知道怎么样管控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只能放任这些情绪在自己的脆弱的内心,恣意摧残。

自卑、焦虑、迷茫、恐惧、抑郁,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每一个都是致命的,而大学生却要承担他们的全部,而且没有调节能力。

想到此,做为后来的大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疯掉,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自杀……

可怜年轻人,曾经不顾一切地努力,却落换来这样的结果,比起那些早早放弃竞赛的人,大学生更为苦难。

有人说,这都是大学生自找的,太虚荣,太争强好胜。

但是,是谁让这些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变得虚荣,变得争强好胜呢?

如果每个人能自由成长,每个人都自然而然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全是教育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