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评

一起来追忆银幕上最伟大的老师

2018-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影指数

中影指数:这部电影带领我们走近了老师。它不仅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也靠着它坚实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好老师的形象。这部电影,不需要过多的辞藻来赘述剧情。仅仅需要一句台词,千言万语便涌进脑海——“Oh, Captain! My captain!”

教师节刚刚过去,许多人都为老师送上了祝福。他们或感动或惊喜,亦或是没有收到学生的祝福而暗自神伤。

从小到大,只要一到教师节,我们总会习惯性地会给老师祝福,许多地方甚至为了教师节而大办活动,要求老师集体参与,久而久之,“教师节”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难道教师节应当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教师节的意义,绝不应该停留在为老师送祝福、举办活动等等浮于表面的行为上。它更多地,是应该走近“老师”这个群体,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崇敬他们的美德、聆听他们的故事、分担他们的悲伤。

今天的这部电影,就带领我们走近了老师。它不仅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也靠着它坚实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好老师的形象。

这部电影,不需要过多的辞藻来赘述剧情。仅仅需要一句台词,千言万语便涌进脑海——“Oh, Captain! My captain!”

先大体概括一下《死亡诗社》的剧情:在传统死板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中,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学习。此时,一位叫基廷的老师的出现,打破了学校该有的宁静——他总是让学生们做些“疯狂”的事情。

比如带学生聆听死亡的声音、感受生命的意义;比如带头撕毁课本中关于诗歌鉴别的一页,辩驳诗歌不应该被如此评判;比如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心的视角俯瞰世界……这些教育,慢慢地在学生心中发了芽。他们开始觉醒,违反门禁,成立了“死亡诗社”,意图用古人的诗词换来思想上片刻的自由。然而,意外发生了——学生尼尔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演戏,但父亲却用尽全力阻挠,后面勒令他退学上军校。不堪重负的尼尔崩溃了,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校方将所有责任推给了基廷老师,借此理由将他开除。临别之际,学生们纷纷站上课桌,目送基廷老师的离开…… 光影与色调这是一个关于反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何在注定会限制自由的学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有尊严地获得自由?如此问题,如果只用言语来表达,未免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导演利用了巧妙的光线与色彩,说出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答案。首先,光线处理上,导演有意地将不同类别的人区分。在表现学校的一些老学究时,基本上没有特别亮眼的光,表现力不够,只是冷静地交代了他们的情况,似乎在说,面对这样的老师,所有的光芒都会被隐藏了起来,让人看不到希望。

而当基廷先生出场时,光线一下子富有了生命。它透过窗户,照在了墙上,让基廷浑身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画面相当漂亮。

后面,随着剧情的发展,基廷老师对学生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相应的,光线越来越好看,色调也变得越来越温暖,仿佛告诉观众,基廷先生的教育像春光一般,润物细无声。

在基廷的影响下,学生们也慢慢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决心重新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中诵读诗篇。在去山洞这场戏中,我们看到尼尔朗诵诗歌。这时,导演特意安排了手电筒的光从外照下来,正好打在尼尔的头发上,让一切显得非常神圣,也将诗歌对于思想的影响与力量通过外化的方式,非常精准地表达了出来。

所以,前文提到的答案也很明显了:虽然身处死板的学校,但是找到自己的思想依靠,就能有尊严地获得少年该有的自由。

只可惜,这种自由还是来点太不容易。当尼尔不堪重负自杀后,色调变得越来越冷,季节也变成了冬天。随着校方处分的到来,光线变得或阴暗或极端,不少地方出现了阴阳脸,展现了学生们在剧情的节点中对于光明与黑暗的挣扎。

然而,仅仅有这些,是完全不够的。电影就像一块拼图,每一块都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光线和色调就如拼图的涂料,只有颜料,何来美感?所以,为了勾勒出不错的效果,我们就要知道它的线条走向,或者说——构图。精致的构图《死亡诗社》的构图也是值得津津乐道一番的。

如果你仔细观看电影,会发现导演用构图就表明了人物的处境与身份——比如说开场宿舍那场戏,学生们在房间里闲聊,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

是的,也许它显得有些杂乱,但构图基本上是对称的。尼尔站在中间,旁边两张床,床上有人;左右两个椅子,两人面对的方向相同,坐姿也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一个打破了对称构图的人是托德,他站在床边,整理着自己的东西。

就这么一个构图,暗示了影片接下来的发展。尼尔是唯一一个坐在窗边的,似乎在告诉我们,接下来许多故事和尼尔有关,必须关注这个人;而托德是打破构图对称的存在,这是因为导演想说,托德是基廷老师教育的最佳展现,你也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尼尔靠在窗边,光全部打在了他身上,说明他是离自由最近的一个人,然而窗子也预示着危险,离太阳越近,越容易被融化。电影中,还有几处构图非常巧妙。比如,为了体现学校的死板刻薄,导演在开学典礼时,基本用的是“定镜头——对称”或“定镜头——中近景”等等的手法。如此“稳当”的做法,就将学校的特点刻画的淋淋尽致。

(对称的构图)

(中近景,画面还这么满当,就给人压迫感)

果不其然,学校就如这些镜头般,稳当、压抑,看不到自由。在拍摄其他方面也是处处感觉到压抑。

(仰拍)

(仰拍,学生们仿佛被困住的小鸟)

(仰拍×3,暗示老师的“权威”)

电影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这些构图,巧妙地刻画出学校内部的氛围,更衬托出基廷的开放。不仅仅是刻画学校,导演还利用构图体现出了人物关系。比如说,用走廊构图加上景深镜头体现出人物的敌对关系、用三角形构图描写基廷与学生的稳定羁绊、用黄金分割比拍摄山洞衬托出“死亡诗社”的伟大……

还有一处构图,非常值得玩味。影片的最后,也迎来了激动人心的高潮。当基廷老师准备离开时,学生们纷纷站到课桌上。我们看到一个个大特写和他们坚定的眼神,仿佛通过镜头,和他们融为了一体。

当学生们起立后,镜头是以仰拍的角度对准了学生,用俯拍的角度对准了老师。这不仅仅是一种位置上的需要,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曾经,我带给了你们自由,你们仰望着我,眼中闪着亮光;而现在,看到你们自信的模样,我便仰望你们,嘴角挂着微笑。

电影的拼接有了光线、色调与构图,我们的拼图就完成了绘制。然而,怎么把它拼起来,也是一种学问。片子里面比较著名的拼贴,就是开头把飞翔的鸟儿和学生接在一起的镜头了。如此拼接的寓意非常明显,暗示学生就像鸟儿,渴望着自由,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除此之外,许多地方的拼接也非常巧妙。导演用剪辑,省略了一些部分,让剧情显得更加有张力。比如,学生们第一次逃开门禁去山洞那场戏。我们先看到了一个诗集的特写。

然后,镜头反打,我们看到了尼尔的笑容。

接着,镜头突然一转,我们看到墙上摇曳的影子——尼尔已经带着同学跑了!

这个过程没有用镜头去表现他们准备的场景,因为前面尼尔为了说服同学,已经废了那么多口舌,这里早已不必要再赘述了。这一省略,把无关剧情切掉,直接进入紧张的状态——他们究竟能不能逃出去?

下一个镜头来了——

光慢慢照进来,我们看到了开头的油画。很快,狗就开始叫起来。

这一段,不仅交代了学生正在逃跑的过程,还呼应了开头的画面,还利用声音(你没有看见狗)让人知道学生们已经被发现。紧张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宿管听到了。他猛地转头!

下一个画面,出现了一个狗的影子。叫声已经消失,转而是小狗正在吃粮食。

没有学生们的惊慌失措,就在一个镜头间,小狗已经被驯服了,叙事效率很高!

接着,宿管走出房间,用手电筒看了走廊——注意,没有拿手电筒的特写,没有准备的特写,直接走进走廊,手上握着手电筒。但这已经够了,我们知道宿管开始警戒了!

然后,我们看到天花板上学生们的影子——他们没有被发现!镜头往下一摇,他们就大方地走出宿舍——他们成功了!

如果是一般导演处理这段戏,可能就很常规,循着“准备衣服——出门——在楼梯上慢慢前进——小狗发现,开始叫——宿管反应——学生们驯服小狗——宿管出现,躲起来——出门”这条线发展。而《死亡诗社》则直接省略了很多无关的枝条,用最短的时间把想要表达的信息全部表达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是有水平的导演才能拼出来的画面。他们知道,什么信息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应该省略,什么最有张力。他们能用很短的时间精准地表达清楚信息,确保将电影的时间留给主要的矛盾。

这样的桥段,电影中比比皆是。它充分利用每一块拼图,一点一点,为我们展开了一副老师春风化雨图。在拼图中,我们看到感动、看到愤怒、看到猜疑、看到青春。我们看到年轻人永远不是世界的麻烦,而是世界的答案;我们看到教育不应限制于所谓的评判标准,要打破无所谓的条条框框;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被针对可以被打败,但思想却能无形中影响一群人。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的存在也会慢慢被淡忘,但其中思想的力量,却可以打破时间,化为你我的一部分。Oh captain, my captai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